书画装裱中使用的浆糊、动物胶、蛋白质、纤维素,都含有霉菌能利用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对这类高分子物质进行分解吸收,并释放出相应的胞外酶。有实验证明,由于霉菌活动的结果,纸张的牢固性在5天内就减低50%。修复中常见的画心片状脱落等情况,就是霉菌同化粘着物——淀粉、动物胶等造成的恶果。
有些霉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色素。不同种类的霉菌产生色素的颜色有异,有红、黄,橙、绿、黑等颜色。将文物染得五颜六色,形成难看的霉斑。又由于菌体本身的堆积或它所产生的粘性物质,形成蚀烂部位的高度吸湿性,使这些部位变软、发潮、发粘,时间一久,还会使纸张粘连在—起,形成“书砖”。
22 画面脏污和文物黄变原因
除了霉菌的污染造成的文物脏污外,库房降尘、泥污、虫斑等污染也是十分常见的。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除了在文物流传过程中形成之外,库房的环境条件也是产生污染的重要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异”,很大程度上使卷轴文物的纸张性能变坏、强度降低、虫害滋生。空气中的降尘不仅使文物表面积尘、肮脏,其中的有害气体还会对纸的变质起加速作用。温湿度变化使纸张的柔韧性降低或丧失,光照使纸张变黄变脆。库房发生虫害的事件在博物馆也并不少见,我们修复的卷轴文物,几乎每一件上都有虫斑或虫咬的痕迹。情况严重时,整件文物会被虫咬出许多线状的残损,有的则脱落成片。
造成纸张黄脆、绢本酥朽、裱件脱落的另一个原因是造纸过程和文物装裱过程中使用的白矾,在水溶液中,白矾是酸性的物质;大气中的硫氧化物遇水后会变成硫酸;这些酸性物质在相对温度高,光照强度时,其反应会加速,威胁到文物的寿命。
23 画面色彩层出现酥解、起翘原因
纸质文物表面色彩酥解、起翘和脱落的内在原因是胶质的流失、变质和分解失效。潮湿或先前修复中水的浸泡作用,会使当初绘画时调制颜料所加的水溶性胶质部分溶解。已脱胶的色彩层,在漫长的存放或流传过程中,受不同的温度、光线、降尘、干湿变化等影响,往往造成色彩层的进一步粉化、酥解或起翘。雨水等浸泡水中所含各种盐分的溶解和结晶,以及微生物的滋生繁衍也常对色彩层进行侵蚀,使那些颗粒较大、涂层较厚的色彩成片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