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灌浆
在断裂缝隙合接后,对断裂缝隙处背部实施灌浆,最后采用“分步填充法”对缝隙加固。先用填充泥层将所灌浆处缝隙周围封护,将8%的聚醋酸乙烯乳液泥浆液灌入断裂缝隙接缝处,待缝隙处灌浆泥浆失去大部分水分变得粘稠时,此时可将封护填充泥层填充挤压入断裂缝隙中;由于填充泥层中添加有粘结剂,考虑到泥层本身的收缩率,填充泥层厚度不宜太厚,应采取分层进行填充。同时为减小填充泥层收缩率,对其表面应保湿封护,让其在自然状况下慢慢阴干,在阴干后以泥层表面不出现收缩裂纹为宜。
(5)修补
由于修补的部位不同,所采取的修复措施不同。对于完全残损、局部残损部位,破损程度相对较小,如眼珠、鼻子与披肩,根据塑像文物本体,可选取一定且不同的参照物来对残损处实施复原性的修补修复;对严重残损、残缺与脱落部位,如手、莲花底座,既无参照选取又无相关的资料可查、考证,可暂时不对其实施复原性修补、修复,建议用5%PB72试剂只对其表面进行渗透加固及封护处理。加固时对选用的PB72试剂浓度要求不宜太大,以加固后表面不产生玄光为宜。
4、结论
甘肃省博物馆现存的天梯山石窟文物,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文物品位之高,在全国省级博物馆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保护经费严重缺乏,加之自身经费有限,四十多年来,始终未能对其付诸以全面的修复保护,只能对其中残损严重的部分文物进行抢救性修复。
天梯山石窟文物,从泥塑的造像形制看,尽管其采用古代传统的泥塑制作方法,但与全国其它石窟文物相比而言,其中也不乏精品;在泥塑的制作方法上,其泥塑泥层一般有三层,即①含棉纤维层(表层);②草泥层;③含麻纤维层(内层)。在制作的颜料使用上,所使用颜料为矿物颜料。随着时代与年代不同,制作形制和颜料也略有所不同。因此,对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科学的修复保护,十分之必要,而且文物所处的保存环境及形势已刻不容缓。
文物修复必须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根据文物保护“修旧如旧”原则,在对文物进行修复时,应尽量避免对文物造成伤害,应保持文物原来所固有的形制、风格。在遵循这一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对遭破坏的表面应尽可能恢复其原貌,尤其是颜料脱落部位修复后需要对其表面进行补色、作旧处理,而不重要的部分修复后仍然保存其原状。对残损、破坏严重及无法恢复的的部位,只采取加固、封护和作旧处理,已脱落、丢失及无法考证确定的莲花底座等其它部分,则不作任何处理。
在这尊彩塑的具体实施修复中,采取"注水法"对彩塑断裂缝隙处先进行合缝,后采用灌浆分层填充修复。“注水法”一般可用于塑像等其他泥质文物修复,修复实践表明此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于泥质文物制作材质对水的可逆性及特殊性,在使用“注水法”时,可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在处理断裂缝隙时,可避免外力对文物产生直接伤害,降低修复难度,同时可使断裂缝隙在重力作用下自然粘合,效果令人非常满意。此外,在“注水法”实施同时,可加入胶结材料来增加填充材料的胶结强度。
修复时,由于泥层的收缩效应是影响泥塑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收缩速率过大,在泥层内部及表面易形成空洞和细小裂隙、裂纹,从而给文物安全稳定埋下隐患,而修复中所采用的“灌浆分层填充法”可减小泥层的收缩效应,降低因泥层水分迅速扩散对缝隙造成的影响,加之填充泥层含水量过高,也会影响泥层收缩率。由于填充泥层有一定的饱水值(泥层中水与土比例),饱水值一般在7左右。为此,可通过不间断对泥层喷湿、保湿,来降低泥层的收缩率。
针对泥塑残损的不同的情况,在修复中使用了三种材料:①聚醋酸乙烯;②糯米汁;③Paraloid B72。聚醋酸乙烯乳液由于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及可逆性,尤其是在泥塑文物裂隙修复方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修复材料。在使用时应注意,其使用浓度不宜太大,浓度太大,易引起文物表面颜色的改变,一般情况下,浓度以5%为宜;在塑像的早期制作中,古人通常加入糯米汁来增加泥层的粘结力,由于糯米中含有蛋白质材料,而胶原质是主要的蛋白质,故具有较强的粘结性;Paraloid B72是一种透明状有机材料,由于其溶剂挥发快,渗透时间较短,通常可用于文物表面残损部位的封护。
此外,实施修复时必须进行省泥,省泥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且是影响修复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通常被人所忽略,但相对于泥质文物修复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其所产生的效果、作用却不容忽视。通过省泥可使粘土颗粒中的矿物质成分能够充分、有机的融合,省泥时间愈充分,可增加泥质的柔韧性,泥层与泥层之间的粘结就愈充分,其中水分所起的调节泥质作用,是乙醇、有机硅等其它溶剂所不能取代的。令人欣慰的是,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关于泥塑文物的修复方法很多,为了更好地结合、接近文物本体,我们采用的都是较为传统的方法,通过多年来的应用,这些方法在泥塑修复方面都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对其中的某些方法进行了改进,并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归纳,同时还对其它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效果令人满意。总之,文中所谈及的这些方法和信息,都可运用于天梯山以及其它石窟文物的科学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