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石印古籍大体有这样几种办法:(1)把原书摄影后按原大石印。这样做纸张耗费多,成本高,因此只有同文书局承印的武英殿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这么办,而且开本装潢都完全仿照殿本原式,因为政府出得起钱,印得讲究点没有关系。(2)把原书摄影缩小后石印。同文书局以及后来五洲同文书局影印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就都这么做。同文书局印得较精美,可惜其中《旧五代史》用的并不是真殿本,而是据别的本子仿照殿本的字体款式重新写过付印的,真殿本《旧五代史》版心上方题“乾隆四十九年校刊”,同文书局据别本重写时不知道,和其他各史一样都写成了“乾隆四年校刊”。五洲同文书局石印《二十四史》才一律用真殿本,但印书的油墨不好,有浸润到笔划之外的毛病。(3)按行剪开原书,重新粘贴,把原书一页半、或两页、三页甚至更多页合并成一大页,摄影缩小后石印。这样可把原来几十本、成百本的大书缩印成几本、几十本,不仅售价低廉,而且翻检使用以至庋藏携带都大为方便。同文书局多数的石印书,如徐润《年谱》中提到的《资治通鉴》、《通鉴纲目》等一大批,就都采用了这种并页缩印的办法。其中《康熙字典》把武英殿本四十册缩印成六册,《全唐诗》把殿本一百二十册缩印成三十二册,都极受读者欢迎。当然,字缩得比较小,必须技术高明,才能清晰可读。同文书局在这点上还做得比较好。竹简斋石印的大本《二十四史》等也用此办法,由于技术差,印本就欠清晰,加之剪贴并页时又不认真细心,有错行、脱漏等弊病,故不能取信于人。(4)不剪开原书,而把原书四页分上下栏并成一大页,或原书九页分三栏并成一大页,再摄影缩小后石印。积山书局石印《康熙字典》,史学斋石印《二十四史》等就用这种办法。这比剪贴并页的办法要少些差错,阅读起来也不像剪贴的那种长行直下费眼力。(5)雇人将原书重新用楷书抄写后摄影石印。当时石印的章回体旧小说以及供科举考试夹带用的《四书备旨》、《大题文府》、《小题文府》之类就多用这种办法。夹带进考场里用的要开本小而内容多,因此往往在抄写后摄影缩成蝇头小字再付印。后起的石印书局扫叶山房最喜欢用这种办法。手边有一册民国七年戊午正月重订的《扫叶山房发行石印精本书籍目录》,共列书四百十九种,据原本影印的不到四分之一,四分之三以上都是重写后印,所幸字尚未缩得太小,只是俗陋得叫人阅读起来感到不舒服。
以上这几类石印本除重写付印者外,实际上都可称为影印本,因为都是用刻本古籍摄影后付印的。只是这些石印本所用的底本不怎么讲究,多采用当时通行易得的武英殿本之类摄影后付印,而不去寻求宋元旧本、善本。因为当时书商石印这些古籍仅着眼于内容,只要内容适合购买者需要就印来赚钱,而不是为了保存旧本、善本的真面目才摄影石印,这和后来影印善本古籍走的是两个路子。后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大书局大量印售古籍,精善的旧本用影印,满足好古者和专家、学者的要求;普通的用铅字排印,售价更低于石印本。旧式的石印书局逐渐被淘汰,只有扫叶山房拖延到五十年代初才歇业,但歇业前也久已奄奄一息,门可罗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