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居士亦有多篇咏石之作,从其中咏灵壁石一诗中,当可一窥中国古代圣贤名土超然尘富的赏石清结与人生理念。诗曰:俄持此石归,油中有东海,试观烟云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门。"明代米万钟自称石隐,意取人生宁静淡泊之可贵。赵尔丰在《灵石纪》中自述:手解石性也,友人口:何取乎而撤若是?余应之曰:石体坚贞,不以柔姐说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土也,吾乐与为友。安为无所取?"清代画家中,大多画作之内不离石影,其中,以善绘竹石、兰意著称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题画诗曰:"四时不激之兰,国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五,千秋不变之人",并以此为四美。千百年来,奇石的坚定不移为圣贤达观者所拥爱;而在厅堂的案几之上, 左边供置以瓶(平),右边供之以石,即象征平安永恒之意,这其中当然也包涵人们对和平的追求以及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如上所述,这些都必然地成为指导后世奇石鉴赏与搜藏的标准。可见古圣先贤从奇石中获得的智慧,至今仍对后世有着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美国人、奇石收藏家伊恩威尔逊在名为《灵石》的文章结尾写道:"我们知道,整个中国艺术的概念是在欣赏形式和理解力方面智力上的历险,我的灵石是对我自己智力的挑战和历险"、而作为美国雕塑艺术家的理查德.罗森布罗姆在《一个艺术家的收藏》》文章中这样流"对于我这样一个艺术家来说,其艺术力量和我的工作相关。奇石对我雕塑有直接的影响,并最终改变了我的作品。它们吸引人之处是一个迷。我曾经想,现代百科全书式的图书馆和现代艺术世界曾努力接纳和包容一切艺术;为什么这些图书馆和艺术世界如此彻底的和无法解释地将奇石拒之门外?"鉴藏家、华人画家王已迁先生对奇石的欣赏标准作如是说:"我收藏石头并不在意是否像什么;也不在意石头的收藏年份和产地,我对石头的兴趣在于欣赏石头的美,这种美是超越各矜肤浅的解说的。………是上帝赐守我们的杰作。"显然,这些文字已告诉了人们,他们在试图对中国文化艺术进行鉴赏并作诠释的过程中,已真切地感受到博大与神秘,也由此获得了东方文化所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启示和无穷快感。 (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