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碧珊鱼藻瓷画辨伪
发布时间 2014-09-25 浏览 50026 次
是生动不足,到了晚清,鱼的鳞片刻板如网,有如剪纸,相对于邓氏之鱼画更不可同日而语了。

  仿品与真作技法差异

  (一)游而不散

  邓氏一生画鱼,民国时几乎无人可望其项背,其作品与市面上或克隆或臆造的作品加以对比,便可立竿见影,洞视其伪。但民国高仿的作品,却仍可鱼目混珠,而非一般藏家所能一眼看穿。

  邓氏画鱼,不管是游鱼三两,抑或群鱼嬉戏,皆能呼应无间,正印证了他常说“游而不散”的真谛。鱼儿们游的方向如果一致,则游姿便互异,如果是游姿相同,则方向必反。因此看起来,鱼儿动态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坊间一般画匠为求速成,每每忽视这点,而所画鱼如复制品,方向游资相同,刻板无趣,有如死鱼。

  (二)鱼藻浮萍

  如前所述,邓氏所绘鱼藻,皆在枝茎之间带有空管,而其浮萍晶莹泛绿,湿润如生。他近水知鱼性,急水中的鱼藻粗壮,静水中的鱼藻细小,小河小港才会有浮萍。还有鲤鱼栖于粗藻,条鱼游于细草,金鱼戏于狮子草等。

  (三)诗文书法

  邓氏诗文,极富哲学意味,引人深思而回味无穷。其书法的功力也很高,早年练过颜体、柳体,也临摹过北魏、隋唐的碑文,善写行草,多用中锋运笔,笔势苍郁遒劲,更是一般仿家的“私穴”。因此熟看邓氏的章草式行书、楷书,再看一般伪作书法,尽皆运笔生硬,拙劣无力,就这书法一关,也就足以令有识之士一眼定江山了。笔者这件高仿的大水盂,虽源自民国,笔力不赖,毕竟还是棋差一着,百密一疏,不逮邓氏书法风范。

  结语

  邓氏作画,运硬笔不带犄角,刚中有柔,用软毫有筋骨,柔中有力,而且画面清新,优美大方。所用粉彩料皆光彩内敛,虽是珠光韬晦,却又光晕养目,其用色浓淡分明。这种画工,需有很深的艺术功底,而书画着色淡雅,笔力深透,所写诗文深具内涵,书法秀丽,更显文人本色。

  邓氏作品遗世不多,故早为藏家所珍,因此仿品应运而生,在鉴别时,首先要确定其为民国瓷,再以邓氏的作画特征、书法功夫逐一推敲观察,才不致受骗而贻笑大方了。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