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脱釉的现象与鉴定方法
发布时间 2014-09-26 浏览 50365 次
和致密性高,所以耐侵蚀性就强,脱釉现象也相对为轻。

  第四、年代早晚的问题。实际上年代越久的陶瓷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基础上,脱釉才越严重,所以年代越近的陶瓷,脱釉现象就越少。但这一点也不是绝对因素。

  我们初步了解了陶瓷的脱釉原理及现象,那么我们对脱釉的特征和特点要进一步研究,以便建立一个对真品脱釉现象研究的根据。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是我们研究鉴定文物的基本手段,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更是我们研究鉴定文物的思维理念。对脱釉现象的研究,在中国陶瓷史上早已有之,唯缺乏对现象的微观研究,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脱釉的陶瓷,釉面通常仍有光泽度,不像做假、酸咬釉面似溶化发乌的现象。

  2、脱釉的陶瓷釉层整体松散,即使在没有脱釉的地方稍加用力,即可刮掉釉层,赝品釉层没脱掉的地方通常则多坚硬。

  3、脱得掉的釉层碎块呈较硬的大小片状或颗粒,有棱角,就像碎玻璃。经酸处理掉的开片则难有此现象。

  4、发生脱釉的陶瓷层,开片处的缝隙在放大镜下观察,具有缝隙宽、拉开距离的特点。赝品则无此特点。

  根据上述现象总结的特点,我们对发生脱釉现象的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是应有足够的方法进行的,应用上也不会很难。熟练掌握上述现象及原理对于鉴定古陶瓷无疑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反过来我们对比研究一下仿古陶瓷的脱釉现象及原理:

  仿古陶瓷因为是新近烧出的产品,胎釉多具有坚密、结实的特点,没有经过常年的地下水及酸碱的腐蚀,其做伪现象极难达到真品的脱釉特征,或者说更难达到真品的综合特征。经酸处理过的釉面,再加上人工打磨敲击下产生的脱釉现象具有如下的特点:

  1、经酸处理的地方,表面失光似溶化中的冰层,缺乏真釉层具有光亮、棱角分明的特点。

  2、釉面完整的地方坚固,用指甲难以抠掉釉层。

  3、打磨掉的釉层多集中在器表的突出部位及棱角处,凹面很难有此现象。真品除上述部位外,普遍有脱釉现象发生。

  4、经人工打磨敲击下产生脱釉的部位及釉层,虽个别也有釉层棱角分明光亮的特点,但未经敲击的部位仍十分坚固,其综合现象也不具备脱釉的特点,脱釉部位乃人工所为!

  5、脱釉的陶瓷皆为出土器物,多为器身颜色变深,脏兮兮、污浊的现象。

  根据上述真品与伪品伪造脱釉现象的分析与对比,在鉴定古陶瓷的方法上就显得比较容易了。古陶瓷造假的技术日新月异、时时在进步,很多造假技术早已突破前人的鉴定理论,面对这种形势,鉴定应与时俱进,应对新伪品不断学习总结新的鉴定理论,才能更进一步提高鉴定技能。有关研究鉴定陶瓷的新方法还有很多,待下次续之。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