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玉的收藏
发布时间 2014-10-02 浏览 51917 次
物,并对其竞买行为自行承担责任。

  第六,收藏古玉要有专题。因为中国玉器史有8000年之久,一般人的财力和精力都很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收藏各个朝代的每一类玉器,应该有针对性地收藏。从目前海外古玉收藏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种专题类型:1.从造型和纹饰方面来收藏,有动物、人物造型和几何形等;2.从工艺方面来收藏,有圆雕、平雕、透雕等;3.从断代方面来收藏,可分为史前、商周、春秋战国、汉代、唐宋、明清等;4.如果财力允许,有朝一日收藏齐了各历史时期的典型玉器,那就是一部中国玉器史了。

  第七,直接判断一件古玉的价格是不容易的,所谓“黄金有价玉无价”。目前市场上玉器的价格体系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1.玉料。以无绺裂和杂质的为佳,特别是明清玉料多以细腻光洁的白玉最受欢迎;2.工艺。一般来说,素面玉器最便宜,而圆雕玉器价格最高,还有阴线刻、透雕、浅浮雕、高浮雕等价格都不一样;3.时代。即属于哪个时代的玉器。目前市场上以战国至汉代玉器的价格最高,其次为明清时期白玉摆件和佩件;4.品相。要求不残、不裂、抛光好、沁色轻:5.交易方式。这点是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但却对玉器价格影响较大。古玉从出土到收藏家手中,每交易一次,价格就会翻倍,到终端收藏家基本就是最高价格。

  第八,目前所见收藏误区。据笔者近年来鉴定的经验,很多收藏家藏玉实践中都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1.求大求美。一些收藏家往往喜欢收藏体形大的、圆雕的、造型奇异的高古玉,殊不知这正是仿古作坊投其所好制作的仿古玉。唐代以前,由于运输能力所限,玉料的块度较小,而且玉器的用途以佩带为主,因此体形不大,基本上是片状,很少见陈设用玉。目前市场上很多看上去大而美的高古玉都是仿品;2.贪图便宜。很多收藏家都有这种心理,认为市场上可以捡漏,花小钱买好东西,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古玩市场已发展了十几年,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收藏群体急剧扩大,连海外的中国文物都回流到国内,加上现在的社会信息十分发达,捡漏的机会基本没有。“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对于每个收藏家来说都是真理;3.过于心急。中国传统的收藏家把收藏古玉作为一种闲情逸致来对待,穷其一生所收藏的古玉不过一二百件。但现在有一些收藏家财大气粗,认为只要投入巨资就能收到大量古玉,这是违背收藏规律的。他们在三四年内一口气购买几百件古玉,结果大部分是仿品。这些仿品一眼望去用料、雕工、沁色几乎一致,显然是某一地作坊的产品;4.以港台或欧美的价格来比较。很多收藏家将藏品价格与港台或欧美的同类器物来比较,由于海外玉器价格较高,,就认为自己的藏品很值钱,这种比较是没有根据的。海外的大收藏家往往看重藏品的传承历史。比如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曾拍卖著名收藏家赛克勒(Arthur M.Sackler)的玉器,其中一件战国玉舞人卖到29.9万美元的高价。这件玉舞人20年代就到了美国,其后几十年间又不断展览、出版发表,知名度较高,所以才能卖出高价。而国内收藏家基本上是90年代才开始收藏的,藏品基本上没有什么传承史,更没有知名度,价格上也很难与海外同类器物相比。

  第九,正确的收藏途径。首先,任何收藏都不能“藏而不鉴”,一定要请权威的鉴定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其次,要多次曝光,比如在刊物上发表、参加展览甚至拍卖会,要不断增加玉器的知名度。如果收藏达到一定数量,就要出版玉器图录,达到广为宣传的效果。另外,收藏一定要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收藏实践中有一些规避风险的要点,可以作为参考:1.具备基本知识,有判断力。对于绝大多数收藏家来说,最好是置有权威的工具书,可随时对比参考。比如《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收录考古出土玉器4000件,均为各个时代的标准器,是目前最为全面的参考书。归根到底,玉器收藏是个人行为,任何一件玉器的买卖最终还要依赖于自己的判断和决心。只有不断丰富知识,提高眼力,才能有好的玉器收藏;2.既不固执,也不冲动。所谓固执,就是自认为眼力好,连专家的意见也听不进去,结果吃了大亏,所谓冲动,就是看到称心的玉器不加冷静思考判断,生怕漏掉了,急急忙忙掏钱买,结果不是买假了就是价格买高了;3.不为编造的故事所动。很多卖仿古玉的贩子会编造一套美丽动人故事来强调器物的真实性,常见的不外乎一种是指天发誓亲眼看见玉器是从古墓中盗出来的,另一种是拍胸脯说玉器是祖上传下来的;4.有一定心理承受力。古往今来,再高明的玉器收藏家都有“打眼”收赝品的时候,“交学费”是不可避免的,要有高价买假货的心理准备;5.闲钱投入。收藏是一种兴趣爱好,同时也会耗费大量钱财。投资任何艺术品都是有一定风险的,要量力而出,决不可将生活费也投进去,否则本来是陶冶闲情逸致的事,最后变得郁郁寡欢;6.虚心向客观公正的专家请教。一般来说,专家以从事学术研究为主,不参与买卖交易,所持立场是中立的,对所鉴定的器物也是给予客观公正的结论。一些人在请专家作鉴定时,先给专家讲一大堆故事,或者专家指出器物不对时,强词夺理与专家辩论,这种干扰专家判断的做法于事无补,是毫无意义的,应该注意避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