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战国玉璜的辨伪
发布时间 2014-10-16 浏览 51450 次
。但恰恰就是这样的工艺特征,给带来了致命的弱点。(图四)使整个器型的线条缺少了龙身的动态美。真品龙腿爪掌踝关节方折有力,而网上此器则呈圆浑形,相比之下龙腿后蹬无力了。真品在雕刻过程,往往会不经意的留下一些遗憾的地方,比如,真品璜的中间分界处,有错线的痕迹留下。而网上的那个璜却显得工整而浅滑。

又过了几日在台灣某古玉網站上,看到跟此帖主所上的玉璜一模一樣的東西。(图五)如此相象的东西,这在古代玉器制造中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段里同时发现。观察台灣古玉網站上所贴的這件,对比一下历史同期的玉雕特征,显得其雕工粗糙沁色不自然,仿品的概率就更高了。

玉璜,在中国古代与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礼》一书称为是“六器礼天地四方”的玉礼器。六器之中的玉璜、玉琮、玉璧、玉圭等四种玉器,历史最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玉璜的形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半圆形片状,圆心处略缺形似半璧;另一种是较窄的弧形。一般玉璜在两端打孔,以便系绳佩戴。商周以后,玉璜逐渐形成具有礼器和佩饰的两种作用。商代常见出土的商代玉璜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弯弧两端有小孔,往往出于墓主领下,可能用于佩带,故有“佩璜”之称。由此人们推测商代玉璜是由玉壁改制而成的。商代起玉璜成为人们一种流行的佩带物,原来新石器文化时期的一般光素玉璜,无法充分显示出佩带者美化自己的意愿,又不能区别佩带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周时期的玉璜在饰纹和式样上开始出现多样化,以满足各层次爱玉者需要,人形璜、鸟形璜、鱼形璜、兽形璜等,就是商周时期玉雕艺人所创新品种。春秋玉璜既有片状无纹的,也有细密繁缛的纹饰,少数上下边有小凸体。这是商周器物上出脊风格的延续,但更圆熟。少数玉磺中间的分隔线,是后来对称性玉器的开端,所以说春秋玉器承商周启战国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是一个颇有特色的中间体。战国时期玉磺有多种,有双龙首璜、谷纹璜、龙风纹磺等,纹饰都极其精美。出现镂雕玉璜,多为变形龙纹,如洛阳金村出土的器物已流失海外,非常可惜。唐代以后玉璜渐渐消亡,取而代替的是各种玉佩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玉雕技法是在继承西周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创新。春秋时期主要表现在;用极薄的光素小玉片镂雕成成对的龙、虎、兽形体片,其玉雕形象生动准确,同时用细直阴刻线雕琢出双勾蟠虺纹或云纹,较稀疏处加以雕琢圆圈纹,使图案均匀分布器身,重点表现出了工艺技巧之美。

战国时冶铁业的发达和铁器的大量使用,玉雕利用金属薄壁管钻镂空,在纹饰外廓先管钻打好孔,再用无齿线锯从孔中穿过,一边加“解玉砂”一边锼空。战国时期的透雕技法已经相当成熟,尤其是战国晚期玉器的加工技艺,更加精湛,玉器地子打磨得光滑如镜.抛光技艺一丝不苟。镂空玉雕加工方法更加多样化。一改几千年来的单纯简练和一味追求形似的古朴作风,转而以精雕细刻、纹饰求满、生动传神的造型为其特点。

据考古发掘显示,战国时期传统礼器逐渐衰落,佩玉却大为盛行。战国时期玉雕器物多在边线上加阴纹或阳纹边线。在佩饰上讲究形象和色泽的对称;在雕琢工艺上讲,除前期已有的透雕、平雕、园雕外,在器物表面纹怖处理上广泛采用减地法(即去掉地子,突出主题纹饰)。此时期流行的纹饰有雷纹、龙凤纹、螭虎纹、蒲纹、谷纹、涡纹、勾云纹、柳叶纹、水滴纹、冰字纹、二字纹、网状纹等。使用这种纹样的首要特点是满而密,器物表面雕满纹饰,不留空白,除少数兽鸟纹饰外,皆用纹饰铺满器身,突出的特点是一个满字。

一般说来,春秋战国玉器琢刻精巧绝伦,动物造型妙趣自然,非计较工时、造价的赝品制造者所能追仿。宋代及明、清、民国以来就有战国玉器的仿品,但很少有兼达精细生动的玉雕作品。如真品战国谷纹壁、谷钉颗粒饱满又兼底子平净抛光精细,而赝品则是邯郸学步,急工近利往往不能几个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兼得。现代河南有仿制战国玉器作坊,由于聘请了技艺高超的退休技师,又有印刷品提供清晰的图样.可以做到器型纹饰上有一定水平,但在线条、减地、抛光的工艺技术上,特别是战国玉玉器上的螭龙形象,那种富有生命力的气质上,赝品制造者则绝难仿真了。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