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奎、李发正俩兄弟都是多年从事仿古玉雕生意的“老板”。他们介绍,蚌埠仿古玉雕分两类:一类仿古艺术品,按照片或文物的样子仿制。不仅形似,还可以把时间做到指定的年代,与文物鉴定仪器测试相一致,供爱好者收藏;一类是玉雕品加工。从河南、东北购进一些低档次玉雕坯件,经过打磨、裂纹处理、着色等,形成外观赏心悦目的玉雕艺术品。这类外形多为代表吉祥富贵的动物、佛教人物等。沿海发达地区、港台地区、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人,喜欢买回家作为艺术品摆设。加工精细的大件,一件约价值万元。“我们蚌埠人就靠加工绝技赚点收入。”李发奎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走过约十多家店面,基本上都是“前店后场”式:前面展示商品,后面做加工。不少商家干脆把一些工序搬到门面前的小场地上,边干活边与旁边的人聊天。
蚌埠仿古玉雕的加工过程是绝秘的。马彦是蚌埠铁路部门的机关干部,由于艺术鉴赏功力深厚,颇有名气。他介绍,“作旧”工序复杂,技术难度大,时间相对较长,因而成本也要高得多。大多是文物收藏爱好者由于无法也无力得到文物本身,到此专门订购的,也有作为高档礼品馈赠别人的。
记者慕名来到一家店,果然看到一些加工成形的仿古玉雕作品,古风古韵,让人爱不释手。但对老板来说,也许因为并非珍品,这些玉雕被随便地放在茶几和地上,一个小孩正在旁边玩耍。问起小件的价格,都在600元以上。看店的老板娘见我们都是外行,就不再告诉我们高档物品的出售价。杨军华说,这家店就有“定货加工”的能力。你拿来文物的照片、尺寸和年代,他能做得完全一样。杨军华曾在此购得一件唐代宫廷玉雕仿制品,一只玉雕蟾蜍,送给了北京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年近九旬的老人仔细研究后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呼“绝了,绝了!虽不是文物本身,但艺术魅力与其无二!”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考古专家介绍,中国古代的铜镜上就有纳米镀层,所以能“千年不腐”。古代的工匠肯定用非常简单的办法完成这一高技术手段的。以此类推,蚌埠的玉雕仿古、表面处理工艺也可能是民间艺人在日常劳作中探索出的一种技术,只是目前还没有人去研究。
记者还请教了合肥安达律师事务所的马军律师。他认为,作为仿古、表面处理的艺术品,在标明性质的前提下出售,目前法律上没有限制。“从普及文化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等角度讲,仿古玉雕的存在有积极作用。” 记者离开玉雕市场时看到,一辆辆卡车正在装运,价值不菲的玉雕制品加上精细的包装,被小心翼翼地搬到车厢里。只有从这里才能感觉到,蚌埠仿古玉雕还有着并不为人知的巨大市场,有一股涌动的经济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