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真假翡翠玉的辨别方法
下一主题:细说翡翠的“新”与“
关于红山古玉的“表相”也很重要,即俗称“皮壳”。不论“新”“老”出土器物均有“皮壳”,包括:附着物、包浆、沁色、咎裂、融洞、钙化、燎迹、斑痕等。原始出土环境有:土坑、砂坑、半砂坑、水坑之分,以水坑器物品相为最佳。伪品表相均生硬不自然,人工沁色浸入裂纹,形成了较深的“色线”。表面无“包浆”;“融洞”深处无自然老化的现象。“咎裂”多是人工冷炸的垂直纹,纹内有色,而红山古玉真品的风化纹理是呈大小鳞片状的,纹内多无色。凡经人工化学处理的伪玉作品,用开水浸后,都发出刺鼻的怪味,应以断伪。凡“生坑”古玉真品经开水浸后,都有很浓的土味。真品的玉质变化是由玉内向外“生成”的,人工作伪的玉质变化是由外向里“炮制”的。应细心体会,关于造型,切不可将“发掘品”为“样板”,生搬硬套,简单地给以肯定或否定,因为地下还有很多未面世的古玉。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藏家,在鉴定过程中,如果能够正确运用“分析”、“推理”、“对比”、“辩证”的方法,就能练出一双“火眼金睛”。
常言说:“未见真者不识假”,平时应多参观博物馆和参观拍卖会的预展物品,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使您所珍藏的古玉真品,在您的藏品档案中永放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