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内的“茶仙子”
发布时间 2014-12-18 浏览 50468 次
家选评后,打出了每种茶的图谱。

  为什么这样做?鲍丽丽告诉笔者,“基因库”是她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总结和梳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梳理出了中国茶的三大文明:从自然文明,到技艺文明,再到演绎文明。即从探索茶与环境的关系,到探求茶与人的关系,再到探寻茶与自己的关系。”而“静雅之行”的课程也是据此思路设计的。

  “在云贵地区,当我看到3200年的古茶树时,真是热泪盈眶。这是活着的文明。”“茶仙子”激动地对笔者说。

  “茶是有生命的。”笔者下楼时在墙上发现这样一句话。100种古树茶,正好似100种生命站在我们面前,与好奇的人们打着照面。

  用心来感受每一杯茶

  开课的第一天,大夫第内甚至略显拥挤——金融行业白领、教师、女企业家、全职太太、复旦大学国学班成员……他们从苏州、广州、新疆等全国各地赶来。还有茶叶行业的同行,也特意从珠海赶来旁听。鲍丽丽以泡茶开场,将茶盅端给换上汉服的每一位学员。

  该如何善待每一杯茶?当晚的“醒悟七碗茶会”或许给了些许答案。所谓“七碗茶”的典故,起源于唐代诗人卢仝。他有首著名的咏茶七言长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被称为《七碗茶诗》。讲的是卢仝在午睡时突然收到孟谏议送来的茶,于是立刻煎茶连吃七碗,随即达到品茶极境。全诗最妙的就在于后面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的茶道失传很久了。”鲍丽丽表示,这是古人充满智慧的一种方法,是人与茶的一种对话方式,为此她还特别请专家为七碗茶设计了专门的茶杯。从坐姿、呼吸到喝的方法,七碗茶会也有一套设计。“试着用心去感受一杯茶和温度与芳香,还有一点点清苦。”

  茶会结束后,复旦大学国学班的顾淑莲不由得感慨:“我们怀抱着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一直在寻找的路上。一种茶缘就从今晚的七碗茶开始了。这是我以前一直在寻找的一种中国的生活方式。我的心落地了。”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