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巧辨真假龙泉瓷
下一主题:古瓷器收藏有“小绝招
四、巧补缺陷。对缺损的古瓷进行粘贴补接,如补耳、补胫、补足、补口等。尽管粘补技艺很高,但补上去的耳、足等都是以后捏制、补上后加釉彩重烧的,其风格和色泽必然与原物有细微差别,不可能浑然一体。
五、以画掩伪。将破损的素洁古瓷用胶粘合后,于裂痕处画上硬彩花卉以掩饰破痕。除用放大镜细察裂痕外,同时从画风和色料的品质进行细致的比较亦可看出问题。
六、磨口掩损。对口部有缺损的瓶罐之类瓷器锯掉残缺磨平口部以充完品,一般都留有打磨的痕印,要细心察看。
七、磨底改款。为了冒充古瓷,将近来生产的瓷器底部的款磨去,写上老款加釉重烧,然后进行作旧处理。
八、新仿名釉。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工艺水平和提高,古代很难烧制的钧红、郎窑红、郎窑绿、豇豆红以及各种窑变釉等,作伪者都能烧出。尽管釉色难辨真假,但从胎质和器形上仍可辨别。如有的作伪者认为工艺越精越好,造出的胎质过于细腻,超出了古人的生产水平,弄巧反拙。
九、古瓷新款。此种作伪方法历史悠久,始于明代正德年间,尤以明万历、清康雍年间最盛。即在未署款的古瓷上重新提款,陶瓷界称为寄托年号款。如乾隆时将宋代官、哥、钧、定、汝诸窑所产的瓷器都提写“重华宫”。明代的寄托款最早是永乐,最晚的是万历。如今古瓷新款已成了作伪者的贯用手法。对这类仿品要严格考证其字体风格。
十、新瓷古款。多为仿制品,是一种主要的仿制手段。如成化年款,有“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两种。清代后的仿品多用“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大都字体工整。而真品的四字款却信手写来并不规整。如今的仿品以明朝款为多,康雍乾各代均有,但字体风格迥异。笔者见过一件古花瓶,用朱砂料题有“洪武年制”,其字形笨拙,色彩鲜艳,一眼便能识破。也有仿得逼真的,这就要从多方面予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