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解说,惊呆了场下的“香迷”。比赛刚一开始,期待已久的“香迷”们无不竖起脖子,仔细静候台上选手们的一举一动,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环节。
保持平和冷静心态制香很重要
第一个回合,就让不少参赛选手们“抓耳挠腮”。据悉,笔试环节主要考查了参赛选手们的文化功底,既涉及沉香历史发展、种类、产地等,还从古代诗词作家创作的大量沉香作品中抽取几篇经典填空,如包括苏轼(《和拟古九首》之一)的“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和”。
出乎选手意料的是,笔试题目与现代生产生活紧密贴近,还考查了沉香的药用等产业开发知识,部分参赛者首次碰到此类题目,直到30分钟的考试时间已过,才匆匆交卷。
在篆香比赛环节中,选手们从各自的竹制花篮或木质小提箱中,一一取出香筷、香压、香勺、香拂、香夹。选手们首先是调香,将研磨好的香粉以“君臣佐辅”的比例调匀备用,再用香筷打散、打匀,并用香压轻轻地压平,再将香拓搁到平整的香灰上,取刚调好的香粉到香拓上,再拿香拂轻扫,用香粉填满香拓上的纹饰。最后,用香夹将香拓夹起,用打火机轻轻一点,香就点着了,袅袅青烟盘旋而上,整个现场顿时香飘四溢。
“整个过程都需要小心翼翼,按什么样的比例配备出来的作品才能发挥最好的香气,没有现成的答案,全凭选手们的自我感觉;整个过程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把香粉吹散了。总之,在制香的过程,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很重要。”一位参赛选手说。
决赛过程中,20位香艺师为现场观众展示了香的色、味的最佳品质,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香道,展示了香席仪轨。而在此过程中,专业的评委从专业的角度对每位优秀选手的表现进行打分。
此次大赛,广东省沉香协会邀请14位沉香界专家、名家作为特邀评委,包括中国沉香行业泰斗、沉香名家张晓武;中国台湾沉香收藏名家赵明明;中国著名香文化研究专家、《中国香学》作者贾天明;海南沉香产业协会会长官茂有等。
最终,经过近6个小时的比赛,第三届全国十大香艺师名单产生。中国沉香行业泰斗、沉香名家张晓武和广东省沉香协会执行会长刘海燕为获奖者颁发第三届“全国十大香艺师”牌匾、证书,并颁发奖金。
挖掘新生力量传承发扬香文化
本次比赛,主办方广东省沉香协会延续上届比赛规则,依照国际惯例,聘请会计师计算评分,并在东莞公证处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比赛,确保将全国十大香艺师大赛打造成为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专业赛事。
沉香领域的香艺师大赛,目前在国内还处于蹒跚起步阶段,香艺师大赛的参赛选手们,也是“蛮拼的”。作为大赛的一个评分部分,仪容仪表不容忽视,参赛选手们对此也是极尽用心,有评委点评说:“从本届选手的服饰来看,魏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服饰都有,赤橙黄绿青蓝紫,各颜色的服饰应有尽有,而季节则涵盖春夏秋冬,看得也是‘醉了’。”
尽管部分细则还没有统一,但比赛进行到第三届,从一些细节之处也能窥见出由此带来的耳目一新的变化。“我是第三次做大赛的评委,此次大赛与第二届相比好很多,第一就是参赛选手的仪容仪表非常好;第二就是香品的香气很好,大家都能拿好的香品来让我们品;第三就是大家选的器具也好,有些比较自然化的器具。”电白区沉香协会会长汪科元点评道。
香气,作为此次创意香艺环节的重要部分,占总分的30%。此次参赛选手都拿出好的香品进行比赛,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奇楠。在器具的选择上,与以往相比也显得更加亲近自然,如海螺、贝类等,这与香文化贴近自然、养生的理念相融合。
广东省沉香协会举办的全国十大香艺师评选大赛,作为行业的一大创新亮点,填补了中国内地香艺业赛事的空白,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赛事的一个重要目的,旨在推动中国统一标准的香艺制度及行业规范,传承中国香道文化。
该赛事自启动以来,受到了海内外香艺师的积极响应,报名情况火爆。经过层层评选,最终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广东等地的35位香艺师进入初赛。
“有了这个全国性竞技大平台,香艺师这个原本非常小众的职业,其价值得以被重新发现。”广东省沉香协会相关负责人说,此次参赛的香艺师大多数年龄在18到35周岁之间,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作为传统民族文化,香道能够吸引这么多年轻人继承和发扬,让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