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市场的“猫腻”
发布时间 2015-02-03 浏览 50053 次
块的样子,竟然还有人“研究”出其中深含《周易》的玄机!这套东西分明是蹩脚俄料作品,刻工也是典型的河南工。另在江南某文物市场碰到一个河南小贩,这位老兄拿出一面玉镜,样式为汉代青铜镜,他拉住我夸我是行家,说是刚出土的汉朝玉镜,能照得出人影来,卖给识货的,只要2块!明代的玉镜我见过几面,似乎都是冥器,与当时崇尚道教不无关系,可汉朝的玉镜是闻所未闻啊,更何况还是面青海料的“汉朝玉镜”。

劣质仿品充斥市场,已经成为全国的通玻各地文物市场地摊充斥了各种劣质低级仿品,如仿良渚玉琮玉璧、龙山玉龙、商代玉燕、春秋玉珏、汉代剑饰玉璧之类,这类低级仿品虽然价钱贱,一般只卖几十元到百把元,但面广量大,容易误导爱好者,故而遗祸不浅。笔者的一位忘年交已经年过七旬,本来玩了十几年新玉,也有几件好子料,可是去年忽发奇想,要留几件古玉给儿孙,就变卖了部分新玉凑了万把块钱陆续购入了20多件“高古器”。今年在市场上碰见笔者,他拿出随身佩带的“良渚玉珏”请我看,他说对这件东西是爱不释手,经过一年的盘玩,“血沁”在变化呢!可怜那点红色只是人工炝色,珏背上的电钻孔却极开门的。

古玉市场除了形形色色的作伪,更为丰富的是行骗的办法。

“埋地雷”是钓“大鱼”的惯技。前两年无锡就有位热衷收藏的归国华侨,被假文物贩子瞄准了,在他经常去的文物市场开了门面专门坐等大鱼入网。通过半年“钓鱼”终于骗得华侨信任,引他去盗掘“古墓”,果然挖到很多“古董”,结果扎扎实实骗去巨款。

名家“鉴定”大法,已经如过街老鼠,臭名昭著。由于体制和知识结构老化等原因,现在许多文物专业机构中的所谓“专家”的实践能力与市场远远脱钩,本来就不善于实物鉴定,加上作伪手段的高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往往使专家无法应付。再加上作伪渐成系统和体系,作伪者拥资巨万,且可以伸手通天,令某些“专家”、“权威”俯首称臣。有时作伪者利用“擦边球”造势,明明知道某专家擅长明清玉器鉴定,偏偏把高古器送上门去,专家也有常人具有的弱点,碍于情面或虚荣心,就忘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一片“好好”声中影也合得,“鉴定证明”也写得,换来的是“晚节不保”的讥嘲和惋惜。

随着大众媒体的变化,玉器作伪者也把眼光投向了网络这道免费的午餐,在各种论坛宣传自家的产品,既快捷又省却了传统媒体因审稿带来的种种“不便”,网上的“包装”常常显得剑拔弩张。有的贩子是自己赤膊上阵,有的是雇佣枪手,有的则是勾帮结派垄断论坛的“话语权”,以所谓“研究”为名,行诈骗之实。笔者很少上网,有次经朋友介绍上一个很著名的收藏论坛,刚对几件劣质的粗仿品说了几句表示怀疑的话,马上接二连三地收到威胁性的恐吓短信,其下流与无耻的程度令人吃惊。笔者只好噤口不言,仔细看了一下论坛上的帖子,就发现这个论坛其实已经被几个人把持住了,他们只是用不同的网名在上面折腾罢了。而且,这几个贩子不仅占据一个“山头”,他们也经常去其他论坛捣捣乱,发些假冒伪劣产品,说些东拼西凑来的“真知灼见”。由于翻来覆去就是那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几十样东西,并且所说的也永远是那抄袭来的几句似通非通的“高见”,只要仔细看,是不难发现他们的行踪的。可笑的是,竟然还有人把此类“玉器”贴到《天涯论坛》去,说是家传古玉,寻求知音。《天涯论坛》是讲论书籍和出版的论坛,骗子的手段一致于斯,真可谓挖空心思,创新型思维了!

市场中只要有真伪之辨,只要有差价,作伪的手法和行骗的伎俩将还会存在并发展。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