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明清的皇宫园林,其建筑石刻运用的广泛,可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它们雄辩地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建筑都离不开石雕装饰构件。在清代的皇家园林中,圆明园是被称为“万园之园”的伟大园林,令人痛心的是它于1860年被焚毁于八国侵略联军之手。如今我们从园中废墟残存的石雕建筑遗迹,仍可窥视到这座绝冠古今的园林建筑艺术的一些风貌。
明清建筑广泛运用石刻艺术形式的例子,可说是不胜枚举。如众所周知的北京天坛,那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与祈祷丰年的场所,其主体建筑之下的基座、白石圆坛、石构件上都雕刻有十分精丽的装饰。它们都是在朝廷官府的控制之下,为适应封建统治以及奢侈豪华的生活等各种需要创作的,这在陵墓建筑上也反映得十分突出。如今,在安徽凤阳的皇陵、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等处,都保留有大量的明清陵墓石刻。
明清石雕的宗教色彩
元明清王朝的石刻艺术成就辉煌灿烂,细审之,我们察觉到其中仍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元代,除了建筑石刻有佛教密宗喇嘛教艺术的影响,在佛寺、石窟中也常见密宗造像,甚至还产生了一些陌生的求度佛母、马哈哥刺等神像。一方面,外来艺术的冲击仍然存在,如元代以后的佛像雕刻,即受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的一些影响,其弟子刘元,所作佛像,宽眉细腰,这种形式在西藏佛像和清代喇嘛教雕刻中可谓一脉相承。但是绝大多数的佛教造像,自唐代以后就日趋中国化了,作品中的衣饰、背景、用具皆与云冈造像为代表的早期风格样式相去甚远。
明清时期,各地佛教、道教塑像盛行泥塑,石刻造像就相对衰落了。西藏地区自7世纪中叶起,就逐渐成了佛教的胜地,佛教艺术包括雕塑也蔚成大观。但后者取材庞杂,佛教石雕较少,且受到印度古佛教艺术的较多影响,因而其雕刻艺术具有区别于最高统治者的尊崇,就如我们前述所说,其佛教艺术的形式,对内地和京师的石雕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清时期,作为案头摆设的小型装饰性石雕更为常见,题材以观音菩萨、罗汉、达摩、寿星、八仙之类为主,已经从神坛走向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