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浅谈古代玉器鉴定
下一主题:伪品层出几乎可以乱真
第二,清代玉龙的制作工艺,呈现出比历代玉龙使用各种琢玉技术更繁多,构图更繁复的现象。这与清代满族统治阶级特殊的欣赏习俗、艺术观有关。我们不难发现,清代无论是丝织工艺、服饰工艺、雕漆工艺、金银工艺,都有繁复到极致甚至繁琐的特点,至于玉龙上的繁琐现象,这也与琢玉技术在数千年积累下,达到了无所不能的、登峰造极的程度有关。玉龙既为天子的象征,那么在它身上集中大量甚至所有的工艺技术做一番炫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此,清代玉龙的圆雕、浮雕、线刻、隐起、减地、打磨、抛光等等工艺,都呈现出丝丝入扣、无可挑剔的境地,就连在历代玉龙(包括其他玉器)身上经常能见到玉材开料阶段留下的切割痕,也很难找到,反映了清代统治阶级对玉龙制作上的无比苛求。
第三,清代玉龙的造型艺术往往给人以纷繁杂乱、无从归纳的感觉。其实,这是清代在发展主流玉龙的同时,又极大地开发了仿古玉,特别是彝器上各式龙纹的借鉴再创作的缘故。
但清代主流玉龙的造型特征,文物界的认识都比较统一:须长发乱,老态龙钟,类似这样的造型几乎不用多加琢磨便能知道它们的归属。虽然也有不少被刻意勾画成张牙舞爪、不可一世的样子,但细窥其神态,无不愁眉苦脸,缺乏底气。即使在一国之主、象征王权的玉玺“皇帝之宝”上的雕龙,也是那般无精打采,一脸无奈的样子。玉龙在新石器时代朴拙自然,充满生气,到战国、汉代成熟发达阶段无所不能,一身霸气的形象,乃至清代垂暮将逝的衰弱颓唐,很像是冥冥之中,上苍对腐败落后的封建王朝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一种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