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鉴定的六点方法及辨伪的四大误区
发布时间 2015-03-15 浏览 51801 次
不值得大惊小怪,不能以先入为主的思想去观察玉器,很多朝代玉器类型学的建立目前还不成成熟。再重复一句:“数千座垄断玉器的王侯贵族墓,我们只发掘屈指可数的几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数量大概还不到古玉总数的千分之一。”这是不可争辨的事实。每次发掘,我们都会看到新风格玉器出土,今后还会发现新的风格玉器作品,当然每个时代,有其特定风格,但这早被作伪者掌握。

其他还有:“以科学发掘为主,颜色辨伪等”均不太适合玉器辨伪方法,仅能作参考而已。另外,无论哪一种鉴定方法,多属于阶段性成果,没有一成不变的自然法则。作伪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鉴伪水平的提高,而作伪的水平会无休止的发展下去,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方法,停留在已掌握的技术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不断地深入市场,深入实践,多摸索,才能长期地提高我们的鉴定水平,不唯经验论。

现在文物界有一个普遍认识:只要是研究某领域或专题文物理论文化的大专家,大师级人物,就一定毫无异议地认为他同样也是鉴定家,我们不怀疑文物理论研究有助于文物鉴定,也有一少部分既是理论大家又有实践鉴定经验。但事实上,文物学研究和文物鉴定是两个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内,在文献上研究,至著书、立说。但他不一定是一个鉴定真伪的专家,鉴定真伪是实践学,是市场经验,是收藏经验,是那些夜以继日对实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而不是有些所谓的文物理论家。直白地说,现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都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们对玉文化,或理论研究可能一窍不通;再者,我们求鉴定,也不要迷信权威部门,权威人士,高龄人士;我们首先看权威部门的专题文物收藏量,权威人士是否象收藏家那样,整天有资格接触藏品?是被动研究?还是兴趣研究?是否经常去市场研究?特别是鉴定伪古玉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因为当前鉴定伪古玉的对象主要是近几年的高科技造假,老办法不够用了。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对待人和物,有些学者在某些文物领域的理论与文化研究确为大家,乃至大师,德高望重,但辨伪未必有水平,因为那是属于另一门专业技术。

1  2  3  4  5  6  7  8  9  10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