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由于巴西茶叶的数量、质量和价格都无法同中国茶叶竞争,加上巴西外贸又受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控制,巴西的茶产业发展一度受限。1829年,东印度公司就以巴西茶有清漆味为由将一批发往英国的巴西茶退回巴西,正是英国人的打压使巴西茶在国际市场销路不畅,而巴西在废除奴隶制后又面临着劳动力缺乏的考验。
巴西茶叶经历了几起几落之后,最终在便宜的日本茶的冲击下彻底衰落。时至今日,巴西仍生产与出口茶叶,但规模较小。据调查,巴西目前销售的茶叶主要以传统的薄荷茶和玛黛茶为主。近几年,巴西市场上的茶叶品种越来越丰富,茶叶消费量也在逐年增长。
对于茶产业为什么没能在巴西繁荣,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说法。在里约定居的中国籍历史博士苏昌盛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两国人民的口味差异:中国人通常喜欢喝绿茶,但是巴西生产的茶不符合葡萄牙人喜甜的口味。据历史学家所说,当时的移民也可能不是茶叶种植方面的农业专家。德国画家约翰莫里特兹鲁赫达斯在19世纪20年代游历巴西,并在植物园记录中国工人的工作场景,他写道“我喜欢每一英亩种植茶叶的土地”。
但因巴西的气候、土壤不适合种茶,种植园最终关闭,中国茶农分散到巴西各州,一些人变成了商贩,一些人前往咖啡农场工作。还有一些中国茶农因无法适应当地酷热的气候而病死,很多人不堪忍受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屈辱对待而选择集体自杀,有些人甚至被当成葡萄牙贵族的猎物。1903年,里约市政府指派建筑师路易斯雷伊在蒂茹卡公园建造了一个中国亭,1906年重建时改名为中国观景亭,旨在向当年受到迫害的中国茶农致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有一大批中国人前往巴西。据统计,现在约有25万中国移民和移民后代生活在巴西。苏昌盛估计里约大约有2万中国移民。虽然里约没有唐人街,但是仍能看到许多早期中国移民者的后代。
苏昌盛称,今天前往里约的移民有着和之前不同的动机,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包括餐馆、小吃店和酒店,大多数从事零售和批发。还有一种跨国移民的中国人,他们通常是中国企业的高管,从中国到巴西,再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