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普查是否能解决问题
2013年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美术馆馆藏品普查工作的通知》(文艺函[2013]1609号),并出具具体工作规范、成立官方网站。在《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的意见》“第六、几点要求”的第三条中写到“(三)强化管理,保障安全。各美术馆要以本次普查为契机,不断完善藏品管理制度,查漏补缺,加强日常的藏品管理,不断提高藏品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在采集藏品信息特别是提取、使用和归还藏品的过程中,美术馆应严格遵守文化部发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关于藏品提用的规定,以及本馆既有的藏品管理制度确定的程序,并依照《普查规程》中关于藏品提用操作有关具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藏品安全。”这里明确提出了“确保藏品安全”的要求与目的,这样的要求与美术馆收藏所存在的问题必不可分,在此之前,文化部艺术司诸迪曾多次指出“目前国有美术馆收藏存在着投入不足、家底不清、保存不善、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美术馆馆藏普查在更大程度上还是针对“家底不清”这一基础问题展开,这也是可以展开统一要求、统一实施的工作,“投入不足”与“保存不善”两个问题有着极其特殊的个体差异性。但在解决藏品安全的工作上,馆藏普查是关于藏品档案的建立,确定有哪些藏品存在,但无法从根本上避免“李逵与李鬼”的问题。
谁来约束绝对权力
“调包事件”暴露出典藏管理的一类漏洞,同时也体现出现有美术馆管理层级在中国阶层体系下的缺陷——馆长、分管副馆长、典藏部主任及美术馆的上级主管在藏品管理上有着关键性的权利,而从程序的设计上,馆长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绝对的权利,而是否存在监督权则要看具体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管理者的绝对权力让“调包”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如何在管理流程的设计上约束管理者的绝对权力势在必行。
除了上述权利管理系统的约束机制外,还需要约束作品鉴定的话语权。谁来确定“李逵”、“李鬼”的作品鉴定问题?在美术馆的现行管理系统中,此项工作大多由典藏部负责,鲜有第三方机构介入鉴定的情况,同时,如何确定“李逵”不是“李鬼”的话语权又掌握在谁的手中?这同样也需要约束,让绝对权利在专业领域弱化。
约束和监管,听起来都不令人愉快,但没有第三方监管的绝对权力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一个直观的“调包”新闻背后,是更多看不见的腐化,以及在利益链条中被淹没的个人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