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库非入藏:艺术品典藏的监管缺失
发布时间 2015-07-26 浏览 50557 次
调包”的艺术品选择上,传统书画作品最受青睐。与当代艺术作品相比,书画作品的鉴定工作更有难度。当代艺术作品的官方收藏历史较短,且处于美术馆收藏制度逐步完善的后期,再加之当代艺术家大多在世,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来源、著录、信息公开等有着相当大的规范和透明度。

  入藏与入库

  吴冠中所遇到的“捐赠作品被拍卖”的情况并非偶然现象,我们经常听到有艺术家谈起自己捐赠给公共机构的作品莫名其妙地消失。正如我们常常在足球职业联赛中听到球员的“阴阳合同”,不少的公共机构存在着“入库非入藏”的个别现象,在作品捐赠后且不明确告知捐赠者,作品的信息并没有进入馆内藏品的台帐——况且台帐没有全国联网系统、(部分)没有电子台账,更无法实时查询平台,而是进入了类似“小金库”的库管账本——当然有些馆给出了“不入藏是因为此类作品不符合馆藏标准”的说法。艺术家看似拿到了捐赠证书或收藏证书,但这些凭证仅仅是处于一种意识形态下的“光荣证明”,在这一纸最该体现详细信息的证书上,除了套话外,没有任何关于被捐赠作品的藏品序列号等核心信息。这样的个别状况给“捐赠作品消失(拍卖)”提供了通道,也不免让我们反思,不够入藏标准为什么要入库(接受捐赠)?

  馆藏普查是否能解决问题

  2013年文化部发布《文化部关于开展全国美术馆馆藏品普查工作的通知》(文艺函[2013]1609号),并出具具体工作规范、成立官方网站。在《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的意见》“第六、几点要求”的第三条中写到“(三)强化管理,保障安全。各美术馆要以本次普查为契机,不断完善藏品管理制度,查漏补缺,加强日常的藏品管理,不断提高藏品管理工作中的标准化、信息化水平。在采集藏品信息特别是提取、使用和归还藏品的过程中,美术馆应严格遵守文化部发布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关于藏品提用的规定,以及本馆既有的藏品管理制度确定的程序,并依照《普查规程》中关于藏品提用操作有关具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藏品安全。”这里明确提出了“确保藏品安全”的要求与目的,这样的要求与美术馆收藏所存在的问题必不可分,在此之前,文化部艺术司诸迪曾多次指出“目前国有美术馆收藏存在着投入不足、家底不清、保存不善、利用不够、效益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美术馆馆藏普查在更大程度上还是针对“家底不清”这一基础问题展开,这也是可以展开统一要求、统一实施的工作,“投入不足”与“保存不善”两个问题有着极其特殊的个体差异性。但在解决藏品安全的工作上,馆藏普查是关于藏品档案的建立,确定有哪些藏品存在,但无法从根本上避免“李逵与李鬼”的问题。

  谁来约束绝对权力

  “调包事件”暴露出典藏管理的一类漏洞,同时也体现出现有美术馆管理层级在中国阶层体系下的缺陷——馆长、分管副馆长、典藏部主任及美术馆的上级主管在藏品管理上有着关键性的权利,而从程序的设计上,馆长在整个过程中存在着绝对的权利,而是否存在监督权则要看具体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管理者的绝对权力让“调包”存在着理论上的可能。如何在管理流程的设计上约束管理者的绝对权力势在必行。

  除了上述权利管理系统的约束机制外,还需要约束作品鉴定的话语权。谁来确定“李逵”、“李鬼”的作品鉴定问题?在美术馆的现行管理系统中,此项工作大多由典藏部负责,鲜有第三方机构介入鉴定的情况,同时,如何确定“李逵”不是“李鬼”的话语权又掌握在谁的手中?这同样也需要约束,让绝对权利在专业领域弱化。

  约束和监管,听起来都不令人愉快,但没有第三方监管的绝对权力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一个直观的“调包”新闻背后,是更多看不见的腐化,以及在利益链条中被淹没的个人正义。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