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证。“通灵宝玉”正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四字,反面有“一除邪恶,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十二个字。在雨花石上“纹理巧成”也常常出现几可乱真的文字,当代雨花石收藏家周祥元曾以三十枚天然巧成之文字石,组成了一张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丫的履历表。
历史文化传说之证
“补天”之证。“通灵宝玉”乃女娲氏补天之遗物。而早在南宋时,辛弃疾在南京写有一首《满江红》词,其中有句:“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可补天西北”,就是指雨花石。
含玉之证。《红楼梦》中说宝玉是“衔玉而诞”。曹雪芹在这里用了中国一个古老的习俗:含玉。据南京博物院《北阴阳营》——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发掘报告,南京北阴阳营人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用殉葬品雨花石含于死者口中,这种惊人的巧合,让人觉得“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之间的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联系。
大荒之证。《红楼梦》第八回写道,后人曾有诗嘲云:“女娲炼石已荒唐,更向荒唐演大荒……”这“演大荒”三字,一语双关,一是说这一“通灵宝玉”演绎的奇幻故事,二是说这一幻石在大荒自然界中的漂泊。众所周知,世间的观赏石分山料,山流水,水冲子料三种,其中,只有水冲子料是流动的漂流千里万里“演大荒”的品种,而雨花石正属于这一类。
通灵之证。“通灵宝玉”之名,常常让藏石者联想到盛产雨花石的六合灵岩山。
“宝玉”变石头尚无人质疑
尽管池澄言之凿凿,但“宝玉”摇身一变成了雨花石,这听起来多少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那么红学界对此有没有争议之声?池澄告诉记者,1984年他便撰写了《通灵宝玉与雨花石》一文,提出宝玉原型为雨花石的大胆设想。此后,红学界始终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红学家严中更是大加赞赏,肯定池澄是第一位发现两者关联的研究者。而多年来苦心搜集到的资料,令池澄更加坚信:曹雪芹笔下的“通灵宝玉”的原型,确系原产于南京特产的雨花石,但这又不是一般的寻常的雨花石!集形、质、色、纹、灿、润于一身的“通灵宝玉”是曹雪芹心中幻化加理想化的奇石。更奇的是这一奇石还可佩戴,系孔也是天然生成的。雨花石中也有“天然眼儿”的石子,但很稀有。“藏石家在现实中若能找到这样的灵品,它应就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池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