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鼓墩
发布时间 2015-08-28 浏览 49871 次
精绝。它既保留有藤墩的圆形开光和木鼓上钉鼓皮的帽钉,在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也超越了前代。所用金属配件讲究,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到衬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明代其他各种坐墩也造型优美,比例恰当,表现了浓厚的中国气派。最早的瓷墩虽见于隋代,称青釉小瓷墩。而嘉靖、万历两朝才是瓷墩制作的兴盛期,品种繁多,装饰各异,青花狮纹瓷墩为此期代表作。明代绣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和宋元时期的绣墩相比又相对小些。明清时期的鼓墩除瓷制外,还有蒲草、竹藤编织而成的,有雕漆、彩漆的。其木质的制作更加丰富。木质墩的做法直接采用了木板攒鼓的手法,做成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形,两端各雕弦纹和象征固定鼓皮的乳钉。为了提携方便,有的还在腰间两侧设环:或在中间开出4个海棠式透孔,因此又取名为“花鼓墩”。

  清早期继承和发展了明式坐具的成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达官显贵刻意追求室内陈设。运用各种精湛的技艺,融合明代家具的造型,使清代家具形成了其独有风格。清代鼓墩的墩面除早期的绣墩仍然微微鼓出外,其他多为平面。造型瘦而秀雅。创作手段集雕、嵌、绘、漆等技艺,锼镂工艺更是巧夺天工。除此之外,还从圆形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八角式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季节使用不同质地的坐墩。蒲墩保温性能好,越坐越暖,故多在冬季使用。而藤墩透气性能好,散热快,故多用于夏季,取其通风凉爽。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辅以不同的软垫和刺绣精美花纹的坐套。除去明代瓷绣墩象征皮鼓边缘的鼓钉和堆贴铺首的繁文缛节,以抽象镂空的钱纹装饰鼓墩,为清代流行装饰手法。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这类雕漆墩,内里黑漆涂布,显然是室内使用的。造型简洁,上下对称;共有十根弯条组成鼓壁,直棂开光。表面朱漆精雕有云龙纹,坐面锦地雕漆,刀法工整平直,是清代雕漆的特色。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

  鼓墩坐具由原来单一的木质圆凳,发展为陶、瓷、木、石、漆等多质地,圆面、八方、红釉、蓝釉、粉彩、青花、珐琅、三彩等多品种,龙纹、狮纹、莲花纹等多纹饰,镶嵌、雕刻、堆塑、开窗等多工艺的家具。

  鼓墩发展至今,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的漆器鼓墩外,景德镇大量烧制陶瓷坐墩,有青花、粉彩、一色釉墩等。其用途不仅仅是作坐具,还用于装饰点缀,为现代生活传递着古代文化信息,成为时尚的工艺品。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