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玉塞
即所谓“九窍玉”,堵塞或遮盖在死者身上九窍的9件玉器。所谓“九窍”,是指人的两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孔,一个嘴,以及生殖器和肛门。“九窍玉”即塞在这些部位的9件玉器:眼塞2件,鼻塞2件,耳塞2件,口塞1件,肛门塞1件,生殖器塞1件。其中眼塞又称眼帘,圆角长方形;鼻塞略作圆柱形;耳塞略作八角棱形;口塞如新月形,内侧中端有三角形凸起,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与下面所讲的“含玉”不同;肛门塞为椎台形,两端粗细不同;生殖器男性为一短琮形,一端封闭,女性为一短尖首圭形。
玉塞源于这样一种种信念:“金玉在九空与,则死人为之不朽”(晋葛洪《抱朴子》)。这同玉衣能使尸体不朽的说法是一致的。我国古代对玉有一种近乎迷信的崇拜,总认为玉能使活人平安,使死人不朽。
(三)含玉
也称“唅玉”,是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与“九窍“之一的口塞不同。据考古发现,早在殷商时期,死者口中就含有玉蝉、玉鱼、珠、贝等(安阳大司空村殷墓出土);西周墓葬中也有玉蝉、玉贝乃至小玉块等含玉;汉墓中发现的含玉则多为玉蝉,据考古发掘,在山西高阳西汉墓、南昌老福山西汉墓、广州动物园西汉九号墓、定县北庄东汉墓、武威磨咀子第六十二号汉墓,都有蝉形含玉出土;宋墓中还有发现钱币作为含玉的,太原南坪头宋墓中死者口内就有“祥符元宝”、“嘉祐通宝”钱币。可见含玉的来源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因而把宝爱的东西放入死者口中。其形状本无定制,用贝、用珠、用玉、用金银货币都可以。但用得最普遍的,是蝉形玉。
为什么玉蝉作含玉最为普遍呢?对此,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1、《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后汉书.服志》:“蝉居高饮洁。”这是取蝉高洁之义。
2、瞿中溶《奕载堂古玉图录》:“《说文》云:蜕,蛇、蝉所解皮也。则人之死,其尸首有似于蝉之蜕,而又不能食,古人或因即用为含玉耳。”这是以蝉之蜕,喻人之尸。
3、美国古玉器研究专家洛弗尔氏在其所著《巴尔在中国收集之古玉》一书中更进一步发挥说:“盖蝉之幼虫,入土变蛹,出土后,乃变为蝉,即如死者之灵魂,脱离死去之尸体,又开始其新生命,于是蝉遂为代表复活之符号矣。”这就把蝉当作了复活和新生的代名词。
4、台湾古玉器研究专家那志良先生在同意上述说法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个原因,“是形式的凑巧”。即:玉蝉的形状正好“与舌形相似”。
作者认为,上述说法都有相当的道理,因而完全可以把它们综合在一起。就是说,含玉之所以多取蝉形,在内涵上,一是取其高洁,二是取其复活和新生之义;在形式上,则是取其与舌的形状相似。
除了作为含玉的含蝉外,其他还有冠蝉和佩蝉。冠蝉是帽饰,其腰间有孔;佩蝉是供佩带之用,其顶上有孔;含蝉一般无孔,但也有有孔的。作为冠蝉和佩蝉,主要是取其高洁之义。
(四)握玉
死者握在手中的玉器。就如同含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口而去”的道理一样,握玉是古人不忍心死者“空手而去”。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握”多是兽牙或贝;殷商时代,用贝的更多一些;周代以后,握玉石器物的比较多;汉代开始,虽有玉璜,但更多的是“玉豚”,即玉猪。在魏晋古墓和明代墓葬中,也出土有这样器形的握玉,如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中,就有2只玉豚。
玉豚的造型都相当简单,一块方柱状的玉,上面的一边稍浑圆,作为豚的背部;下面仍为平直状,作为豚的腹部;一端较尖,是头;身上有几条凹线刻纹,显示出豚的眼、耳、口足,是一种比较抽象的风格。
我国古代以玉豚作为随葬的握玉,原因在于豚是供祭祀用的主要牲畜,《礼记》云:“羔豚而祭,百官皆足。”让死者握着玉豚离开这个世界,正包含了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富足的用意。玉蝉高洁,玉豚寓富足,两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