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具发展与收藏
发布时间 2015-09-28 浏览 52268 次
,长于用鳔;广作重在雕工,讲求雕刻装饰。装饰方法有木雕和镶嵌。木雕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漆雕(剔犀、剔红);镶嵌有螺钿、木、石、骨、竹、象牙、玉石、珐琅、玻璃及镶金、银,装金属饰件等。装饰图案多用象征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延年益寿、官运亨通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家具构件常兼有装饰作用。如在长边短抹、直横档,肓板脚柱上加以雕饰;或用吉字花、古钱币造型的构件代替短柱矮老。特别是脚型变化最多,除方直腿、圆柱腿、方圆腿外,又有三弯如意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如北京时间砂、卷叶、踏珠、内翻、外翻、镶铜套等。束腰变化有高有低,有的加鱼门洞、加线;侧腿间有透雕花牙档板等。北京故宫太和殿陈列的剔红云龙立柜,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螺钿太师椅、古币蝇纹方桌、紫檀卷书琴桌、螺钿梳妆台、五屏螺钿榻等,均为清代家具的精粹。家具种类为坐卧类家具有太师椅、扶手椅、圈椅、躺椅、交椅、连椅、凳、杌、交杌、墩、床、榻等;凭倚承物类家具有圆桌、半圆桌、方桌、琴桌、炕桌、书桌、梳妆桌、条几(案)、供桌(案)、花几、茶几等;贮藏类家具有博古柜架、架格、闷心橱、书柜、箱等;其他家具还有座屏、围屏、灯架等。

  清代家具作坊多汇集沿海各地,并以扬州、冀州(河北)、现惠州(广东)为主,形成全国三大制作中心,产品分别称为苏作、京作、广作。

  清代家具特点:清朝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家具由继承、演变到发展,在形制、材料、工艺手段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其独特之处。现分述如下:

  1、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部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榫卯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

  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

  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

  2、用材广泛,装饰丰富。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雕漆在清代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福建雕漆享有盛名。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

  3、骨嵌的作用。  骨嵌用在器皿虽然很早,但是骨嵌用于家具上还是清代的创举。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

  (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

  (2)骨嵌表现形式分为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三种。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

  (3)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

  (4)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由于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家具制作得以借助各处工艺美术手段,去进行综合的装饰处理。清式家具的装饰上采取了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构成了它自己的特点,是历代所不能比拟的。

  清中期以后,中国各类传统艺术品,无论制作的工艺,还是设计的构思,都象这个王朝一样,渐入末途。清末以来的连年战争使工匠最终失去了创造艺术的那份安逸的心境。另一方面,传统家具始终不曾被古玩商列为主要经营项目,而仅作为陈设。清末民初,新贵和年轻商人追求时髦,开始选用西洋家具。这一风气甚至影响到末代皇帝溥仪、曲阜孔庙的主人衍圣公。

  至民国,古典家具开始受到一些西方人和中国建筑学家的重视。年轻学者艾克与梁思成等人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了“营造学社”。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陈设于园林的明代家具吸引了艾克,他开始收集和研究明代家具。在杨耀先生的协助下,艾克出版了第一部介绍中国古典家具的著作《明代黄花梨家图考》。此书虽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兴趣,但在西方影响不小,西方人开始大量地收购、搜集中国明清家具,运往海外。

  西方人在后来的几十年间,将中国的明清家具提升到了与中国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而中国本土的古典家具的价格,却已跌落到了历史最低点。到了70年代末,古董家具收藏最丰的北京硬木家具厂,因为开支困难,向全国的艺术团体和国家机关推销该厂30年来的收藏珍品,然而问津者寥寥。不久,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出版,在港台地区发行了数千册,导致港台收藏家涌入大陆搜觅明清家具。当时大陆根本没有古典家具市场,大陆的古玩商们也不清楚古典家具在国际上的价格。港台收藏家开出的价码,极大地激发了大陆家具商的热情。他们深入到江浙晋冀陕等省的城乡,到每一间旧宅老户内搜寻,以极低的价格搬走黄花梨、红木、乌木、鸡翅木等明清家具。当古玩商象篦头发似地从南向北篦了一遍后,明清家具的价格暴涨了近10倍。天津古董市场上一对红木太师椅的行市,半年间从几十元人民币升为几百、上千元。

  在古董家具外流的高潮中,国内的收藏家也开始了古典家具的收藏。首先吸引国人的是迅速上升的价格,它上升的速度,接近和超过了书画和明清官窑瓷器。收藏古典家具除了保值,还能使人感受一下古代文人“笑倚东窗白玉床”的情致。但国内有限的购买力,没有改变家具的销售方向。最精美的古典家具源源不断地运往海外。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清家具的交易成为古玩买卖中的重头戏。

  20世纪50年代王世襄先生等文物专家参与制定了关于紫檀、黄花梨等明式家具不得出口的法律规定。1985年家具外流高潮时,王先生再一次向文物部门呼吁,而家具商贩完全无视此规定。一件紫檀条桌在海外拍卖价高达32.5万美元,相当于270万人民币。海内外价格间的差距,已无法阻止中国古典家具的外流。一些对古典家具有研究的年轻专家和商家,凭借眼力和勤快,向海外收藏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上乘的货色。80年代末香港收藏家徐展堂在其私人博物馆开识了“紫檀家具展室”,另一位香港收藏家叶承耀在四五年里从大陆和海外市场收进了80余件明式黄花梨家具。

  1985年后,市场偏好苏作、广作、京作的明式家具,至80年代末由于市场硬木家具货源减少,江苏、安徽、浙江、山西以及福建泉州、厦门的明式柴木家具,成为向外倾销的主要对象。至90年代初这类极具中国民俗风味的民间家具开始走入纽约、伦敦、香港等地的国际拍卖行,约占每场拍卖的古董家具的30%以上。

  台湾古典家具商近年颇具气势地从大陆大量进口明清家具。每周都有十几件运往台湾各地。一些台湾商人在大陆设厂收货修复,拉回台湾后举办专业讲座,煽情促销。台湾人开始讲求陈设古董家具,显露出中国人对自己民族艺术的理解。台湾百姓的这种需求,使台湾的家具行急速发展,出现了进货过度,质量也是平平者居多。

  海外家具市场的价格低迷,直接影响了大陆的家具行情,拍卖会上多数家具低价拍出。嘉德举办的“清水山房藏明清家具”的专场拍卖,原总估价超过1000万元,实际成交额仅400万元。而拍卖的家具都是中国明清两代家具中的经典之作,无论年代、造型、材质均属上乘。从中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古典家具的兴趣但吸纳力较西方人尚有很大距离。于是,一些专家指出,在各种传统收藏品中,如书画、陶瓷、文玩等价格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古董家具仍与国际市场的价格存在着巨大的差额,未来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应是颇具潜力的投资项目。

  到了1997年美国克里斯第拍卖行推出了毕格史夫妇收藏的中国家具专场拍卖,拍卖估价较之中国当时的行情简直是天壤之别,全场99件拍品大多成交,且高出估价许多。而中国国内市场呢,一直到1999年嘉德拍卖公司的古典家具拍卖首次推出了由田家青先生设计并监制的“明韵”家具共有6件,场上全部成交,拍卖现场竞叫场面较为激烈。“明韵”系列的第一件拍品花梨木八足劈料大禅墩,估价为10,000-20,000,以33000成交,价位最高的是紫檀圈椅一对,成交价为132,000,其成交价值已经接近明清古典家具的价格。2003年11月26日,中国嘉德拍卖公司举行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拍卖专场,143件包括木器、铜器等艺术珍品,全部落槌成交,没有一件流拍,竞拍者频频举牌,不给拍卖师报价的机会,有的珍品成交价高于底价的十倍或廿倍,创造了拍卖史上的奇迹。遵循国际拍卖行的习惯,中国拍卖师第一次戴上白手套。个中情况预示着中国古典家具蕴势待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