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能规范市场吗
王纪民:对市场而言,标准是对症下药。
现在,一个收藏者拿到一块石头,往往漫天要价,无法成交。你问他开价的理由,他说自己的石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世界上什么东西不是独一无二的呢?对于想买石头的人来说,越来越高的石价,也让他们不清楚这些石头是否物有所值。眼下,观赏石市场造假严重,灵璧石造假、画面石造假、化石造假……什么石种都被动手,但却没有解决的办法。观赏石市场看似红火,却始终无法进入拍卖。没有标准,没有交易参考记录,真伪莫辨,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可以出示一个鉴定证书……拍卖怎么搞?解决的办法就是制定标准。
再有,以前进行石头评比主要是依靠评委专家的“眼学”,往往因为在鉴评过程中难以保证公正而引发质疑。一些评比甚至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见过一些以“眼学”搞评比的场面,往往是谁的声音大谁就说了算,一个“权威”在那里一指——这个金奖了,大家跟着附和就金奖了……相信这样的鉴评不是大家所希望的。
夏华炳:标准推动观赏石文化上台阶。
标准出台的意义在于通过标准推动观赏石文化上一个台阶。由于标准的制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解决了观赏石等级高低的评价问题,这种影响体现到观赏石鉴赏与鉴评的一系列环节当中。在标准出台之前,每个人心中都有标准,但不能形成统一认识,观赏石市场没有标准,没有行规,没有监督,甚至没有执照,只管吹得天花乱坠,随意喊价,买的人因此吃亏,有的不敢出价,严重影响了收藏。
以前在标准不到位的时候,全国各地的石评往往是评委撤离之后才敢公布评选结果,为什么?就是怕石友们来找。石友找来之后,评委也解释不清楚。但有了标准,评选的过程更能产生接近于科学公正的结果,而评选之后评委也并不撤离,而是等着石友们来提出质疑,然后用标准为石友解释。一般玩石头的人与专家之间差距比较大,但是通过标准,他们就可以形成清晰的价值认识体系。
徐忠根:观赏石之“乱”,源不在标准缺失。
观赏石标准的出台,强调了一些可把握的因素,它至少可以让不懂观赏石的人能够懂一点,对玩石水平有一定提高,这算是一个进步。另外,标准的出台会引导人们向精品方向靠拢,而在某些场合,当大家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标准的存在多少也会起到参考作用。
但是,观赏石之“乱”,并不是因为没有标准。目前的观赏石界,从上到下普遍浮躁,真正市场中的活跃力量也不是在观赏石领域有造诣的人,而是逐利者。赏石领域本来是文化领域,但市场化已经让文化变了味儿。在众多石展、石评的背后,起推动作用的往往是个人的目的,因此不一定会请真正的专家来当评委,赏石市场的话语权也并不握在真正的专家手里,此为“乱”之源。实际上,只要评委品行端正,不用标准,用民主集中制就可以把评比做得很好,一些石展也是这样评的,而即使有了标准,那还要依据经验,标准也只是一个参考。
标准能推动收藏吗
王纪民:从鉴定到评估,标准作用越来越大。
标准对于市场,既体现在明确管理、程序等方面,也体现在对观赏石的鉴评上。鉴评这两个字,鉴定是基础,也就是确定分类,解决真与假的问题。一块观赏石,它的石种分类是什么,图案成因是什么,是天然还是人为,抛光抛到什么程度,切底切到什么程度……通过鉴定可以得出结论,然后出一张鉴定证书。这个证书随着石头走,可以放心转让、收藏。有了证书,观赏石市场会完全不同。在解决了鉴定问题之后,下面的问题就是依据标准对于观赏石进行评估,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认定。可以说,标准既有科学引导与文化普及的意义,将赏石收藏方向引向科学赏石,同时又确立起规范,为观赏石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夏华炳:标准相当于权威专家估价。
赏石、收藏有个性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偏爱,但不管是偏爱哪一种,石头的好坏也都有等级标准,等级标准高的,升值空间也更大。标准的出台实际上是为观赏石大众服务的,作为普通收藏者,他们希望买到精品、绝品,至少是在同类石种中是比较好的,那么没有标准,怎么判断?作为专家,其实并不希望有标准,因为一旦标准普及了,更多的人掌握了观赏石的规律,自己买石头也就不好买了。一个收藏者如果可以掌握观赏石的标准,他能够从中得到的好处不言而喻。从形式上看,用文字描述的标准收藏者容易掌握,它有益于引导公众收藏,而使用标准,就相当于收藏者请到一个权威专家为石头估价。
徐忠根:用“眼学”与“心学”超越标准。
观赏石标准在某些场合,对某些群体确实有用,但是标准与收藏之间没有特殊的因果关系,收藏的过程也不是标准来决定的。健康的观赏石收藏是一个以喜爱为主的过程,无论行业有无标准,收藏者的心中也都自有标准,所以他会越玩越觉得有味道。一个不懂石头的人可能会通过参照标准提高认识,但作为收藏者,如果要用标准去买石头,那结果肯定面目全非。何况一般实力的收藏者如果用标准指导收藏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能够符合标准的石头他已经玩不起了,根本用不了这个标准。因此对于收藏者来说,一定是主靠眼力,次靠标准,并且懂得用好的“眼学”和“心学”去超越标准,这才是收藏所要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