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椅由汉末北方传入的胡床演变而来,腿足相交而带有靠背,靠背的弯度与人体背部曲线相一致,人坐其上极为舒适。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8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故不仅陈设室内,外出时亦可携带,皇室及朝廷官员和富豪人家外出狩猎或郊游都携带交椅,以备临时休息之用。
马扎即汉时无靠背胡床,也称交床,实际是一种折叠凳。古时官员或女眷们出行,挂在马背上,用于临时休息,故名马扎。马扎历经千余年,其造型没有明显变化。
方凳明代的方凳有无束腰和束腰之分,有的座面采用四周用木框,中间镶板的“落堂”作法,镶板有各种质地,有樱木、藤席、大理石等,用材都很讲究。座面下或以罗锅卡子花加固和装饰,腿足以马蹄足多见。
圆凳明代圆凳一般束腰,凳面圆形或梅花形、海棠形,下带圆环形托泥,托泥下有四足,或六足、八足均有,使其更坚实牢固。做工细致,形制优美。
条凳为长条形座面的凳子,座面窄而长,可供二人并坐。四腿大多做成向外撇的“八”字形,因而牢固稳定。明代条凳四腿与座面交接处,一般都有牙头,前后腿之间有横。
坐墩以圆形为主,似鼓形,往往在上下两端饰有一道弦纹,再雕以一排钉,故坐墩又称为“鼓墩”或“绣墩”。坐墩的造型多种多样,座面式样有椭圆形、梅花形、海棠式等。鼓身有瓜棱形、仿藤式等。还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别,所谓开光就是将鼓身作成不同形式的亮洞。坐墩是一种精美的家具,形态矮胖,浑圆可爱,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明代常以紫檀制作,被视为珍贵家具。
脚凳又称为“脚踏”或“承足”,常与宝座、床榻、大椅组合使用,起踏脚承足的作用。有的脚凳凳面装置滚木,称为“滚凳”,人坐椅上,以脚踩滚,使脚底涌泉穴得到摩擦,有按摩健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