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流传到中国的欧式坐具
发布时间 2015-05-12 浏览 50565 次

中国从上古一直到隋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无坐具可言;为了隔凉防潮,可编织一个坐垫,或干脆铺上一张皮子了事。中国第一次西力东渐,应是在隋唐达到高潮;高坐具随着佛教的传播,引进我国,最先是王公贵族使用,然后由商人的制作普及到民间。大约到了宋朝,特别是南宋,才普及到全社会。高坐具的传播和文化有关,也和地理、气候、风俗有关。在北方主要是防凉,而在南方主要是防潮。我们在宋代的图像资料里,经常看到有靠背、扶手、坐板,四脚着地的椅子,人们垂足而坐。这种椅子习称“太师椅”。这种椅子虽然变化多端,其基本形态却延续到明清,形成中国独有的民族风格。中国第二次西力东渐,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远西的高坐具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太师椅”,成为我们现代习见的坐椅。远西的高坐具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进行专门研究。据笔者推测,应是从列强租界建筑的内部家具陈设而发端,逐渐传播起来。不同

1  2  3  4  5  6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