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帽椅因其搭脑出头的式样似古代官吏的官帽而得名。搭脑和扶手两端都出头,称为四出头官帽椅。搭脑和扶手两端均不出头称为南式官帽椅。椅背大多用一块整板做成,形状根据人体脊背的自然曲线设计,整体造型简练,装饰精而不繁,体现了明代家具造型的特点。
梳背官帽椅由官帽椅衍生出的一种式样,背部和扶手下部做成梳背形式,故名。梳背椅柔美而协调,充分体现出明式家具造型简练、线条流畅、轮廓柔和优美的特色。此类椅子一般成套陈设于厅堂之内,以作接待宾客之用。
圈椅因其靠背与扶手如圈而得名。圈椅始见于五代、北宋,至明代流行。明代圈椅曲线流畅,极为美观,坐在其上,扶手极其舒适,故受时人喜爱。圈椅用材多为圆材,方材罕见,扶手一般均出头,下承鹅脖,与整体连成一气。圈椅为室内使用的坐椅,在厅堂陈设及使用中大多成对,单独使用的较为少见,明式圈椅的椅式极受世人推崇。
玫瑰椅宋代绘画中时有所见,但真正流行则在明代,所存传世实物为数不少。玫瑰椅的得名由来至今不明。其形制基本特征是:椅背较低,与扶手的高度相差无几,适合置于窗台下。靠背上大多有装饰,常见用雕花板或券口牙子装饰。在扶手之下,座面之上大多有横,横中间常以矮老或卡子花支撑。扶手、靠背和椅腿多为圆腿。明代常以花梨木制作,突出展示木纹的色彩之美,一般不用紫檀。
交椅由汉末北方传入的胡床演变而来,腿足相交而带有靠背,靠背的弯度与人体背部曲线相一致,人坐其上极为舒适。椅圈一般由三至五节榫接而成,下由8根木棒交结而成,交结关节处,多以金属件固定。整个造型,从侧面看似多个三角形组成,线条纤巧活泼,但不失其稳重。交椅可以折叠,携带和存放十分方便,故不仅陈设室内,外出时亦可携带,皇室及朝廷官员和富豪人家外出狩猎或郊游都携带交椅,以备临时休息之用。
马扎即汉时无靠背胡床,也称交床,实际是一种折叠凳。古时官员或女眷们出行,挂在马背上,用于临时休息,故名马扎。马扎历经千余年,其造型没有明显变化。
方凳明代的方凳有无束腰和束腰之分,有的座面采用四周用木框,中间镶板的“落堂”作法,镶板有各种质地,有樱木、藤席、大理石等,用材都很讲究。座面下或以罗锅卡子花加固和装饰,腿足以马蹄足多见。
圆凳明代圆凳一般束腰,凳面圆形或梅花形、海棠形,下带圆环形托泥,托泥下有四足,或六足、八足均有,使其更坚实牢固。做工细致,形制优美。
条凳为长条形座面的凳子,座面窄而长,可供二人并坐。四腿大多做成向外撇的“八”字形,因而牢固稳定。明代条凳四腿与座面交接处,一般都有牙头,前后腿之间有横。
坐墩以圆形为主,似鼓形,往往在上下两端饰有一道弦纹,再雕以一排钉,故坐墩又称为“鼓墩”或“绣墩”。坐墩的造型多种多样,座面式样有椭圆形、梅花形、海棠式等。鼓身有瓜棱形、仿藤式等。还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别,所谓开光就是将鼓身作成不同形式的亮洞。坐墩是一种精美的家具,形态矮胖,浑圆可爱,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明代常以紫檀制作,被视为珍贵家具。
脚凳又称为“脚踏”或“承足”,常与宝座、床榻、大椅组合使用,起踏脚承足的作用。有的脚凳凳面装置滚木,称为“滚凳”,人坐椅上,以脚踩滚,使脚底涌泉穴得到摩擦,有按摩健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