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之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顺明说,此次评选共收到580份茶样,获奖的茶都是通过“形、香、色、味、底”5项因子的把关,突显着传统武夷岩茶特色的佳茗,具耐泡、耐储存、耐炭火强攻等特点,含水量低,适于久藏。
本届评审、茶学专家、教授夏良玉透露,此次评选特别设置了农残等“一票否决”机制。张晓平特别说明,所有茶样都经过武夷山市茶叶产品质量检测所的检验,几乎所有获奖茶均无检出农残,个别检出含量也大大低于最低限值。王顺明还说:“武夷山环境有着天然优势。我们曾在武夷山做过水源、土壤、空气3大检测。其中,仅土壤样本就从沿溪盆地、丘陵地带一直取到黄冈山。结果显示环境极为绿色清洁。好的环境产出的茶更易生成优异品质。”
【珍藏佳茗】
通仙岩茶韵味传承人力作老饼
亲制者受邀明来厦为您说茶
16日将参加拍卖的还有两大系列重磅产品。一是从通仙征得的堪称企业“历史积淀”和扛鼎之作的拍品,另一方面是来自非遗传承人陈德华的亲制茶。
全资国企、两届获“闽茶力量”荣誉的武夷山通仙茶业,其“仙韵”肉桂,于“三坑两涧”精选肉桂茶青,选择最适宜天气和时间采摘,由高级制茶师手工制作,再经传统碳焙“文火慢炖”数十小时而成。馥郁浓锐,滋味醇厚,极为难得;2007年通仙特级+大红袍,产于武夷历史上少有的绝佳制茶气候年份——2007年,仅孑遗三箱;此外,通仙十周年典藏版,含以2003年最优正岩茶原料制成之茶饼,武夷山著名茶人徐庆生所作的《品读通仙》,限量1000套的宜兴紫砂壶和用母本大红袍原叶制成的书签,堪称收藏佳品。
主办方诚心征集而得的非遗传承人陈德华亲制茶,则有“金观音”老茶和大红袍茶饼。陈德华投身武夷茶数十年,收集武夷茶种重建御茶园、首取得“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成功,同时是研制商品大红袍、再制武夷茶饼的重要奠基人。“金观音”是武夷名丛,1979年由陈德华恢复。培育多年后于1994年试制并经茶界泰斗张天福品鉴。张老喜其优异品质便亲题茶名,仅余一斤,至今21年已充分陈化。此外,还有他监制的2006年产茶饼。经试品,入口绵爽,岩韵强,耐冲泡,亦可飨众茶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