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收藏家谈投资收藏的乐趣
发布时间 2016-01-21 浏览 51557 次
 “捡漏”的市场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每时每刻都有。拍卖行有专门的大众收藏专场,也就是“小拍”。底价少的几百块钱,多的两三万块钱,甚至很多是无底价的东西。因此花两三百元钱很可能买到一个价值2000元的东西。尤其中国拍卖市场还不很完备,出现“漏”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中国拍卖市场古董的价值与国际市场中同类物品的价格相比,起码是人民币与美金的差距。在今年嘉德的春季拍卖会上,我看中了一件起价20万的清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造的紫檀木大条案,我跟参加拍卖会的妻子说:60万以内就给我拿回来。最后结果炒到了120万被别的买家买走了。那个人绝对捡了个“大漏”。在国际索斯比拍卖行,其价值绝对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如果我资金周转得开,手头有120万绝对把它拿回来“镇宅”,谁要买低于600万免谈。

  因此,玩收藏只要是有心人,回报率会越来越高,而且每一年的回报率都不一样。有统计,拍卖行拍品的平均回报率是27%。我现在一般“出门翻一番”平平常常,“翻十番”不叫“翻”。更重要的是我反复强调的那点,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永远不会让你回到零起点。只要是好东西,放在那儿它自己就升值。

  关于收藏的第二个误区就是认为风险大。有些人买了一次赝品就吓怕了,也有的人认为现在拍卖行赝品太多而自己又不懂,惟恐上当受骗。

  关于前者其实很平常,谁都有“打眼”的时候,也就是常说的“交学费”。连现在自认为眼力不错的我们,每逢有较大的投资也要找专家把关。“打眼”的可能性随时存在,这次不“打眼”,下次就可能“打大眼”。现在赝品的制作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看得多,基本的作假手段也就比较容易识别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玩收藏一定要多向专家请教,要找“明白人”,最简单的方法是委托专家投资,专家打眼的机会相对来说小些。玩古玩即使你一点不懂都没关系,但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我觉得这东西就是真的”,“我觉得这东西就值多少多少钱”——这是古玩行最忌讳的。干其它事情可能比较注重“自己摸索”,而古玩行则不同。每个投资收藏的人都会跨过一个自以为是的阶段,交一些学费也是必然的,但这个过程越短越好。

  最后,必须掌握一些拍卖技巧。拍卖前,对于目标拍品要有一个理性判断后的心理价位,不要被拍卖场的气氛所左右,一味冲运好斗。有人说,经过拍卖场一买一卖最培养人,此话不假。

  (三)

  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和妻子最初投资收藏时,家里人都认为我们是瞎花钱,而现在我们的很多家人和朋友都受我们影响玩起了收藏,这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以前,中国人总迷恋那些“纸”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眼里,钱是最不值钱的。我和妻子两个人都有了点钱就去买“东西”。钱在我们手里都没来得及捂热乎就出去了。玩收藏就好像吸鸦片似的上瘾。

  有时候,我们也觉得我们俩就像旧社会守财奴。在过去,守财奴有点钱就要置家——置一个“有用”的家。比如,我们现在也没有买车,不是买不起,而是一想到汽车只能越用越贬值就觉得不值,典型的守财奴心理。

  不过,看着家里那些明清家具,真是有一种很“富有”的感觉。不只是金钱上的,还有心理上的。喜欢中式家具那沉重的材料,硬木的光泽以及流淌在其间的气韵,要知道,这些家具不是普通百姓用的,也不是地主老财用的。而是大文人用的。这些随着家具遗留下来的东西现在还能剩下多少?

  我1998年4月进入琉璃厂东街“翠文阁”店。现在的琉璃厂虽然赝品很多,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人进入这条街。我非常希望能由更多的文化人而不是贩子来经营这条街,找回老琉璃厂的那种感觉。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