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还有其他石料作印章石的,如玉石和用于制砚的石材等等,其中玉质印章在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乾隆皇帝,就为收藏书画名品的三希堂(因藏有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三件晋代书法稀世精品而名)特意制作印文为“三希堂”的印章,他70岁后多用“古稀天子之宝”的印章,而至八旬,则用“八征耄念之宝”,这几枚印章都是又上等美玉所制;又如,1968年,在陕西咸阳汉长陵发现一枚白色玉质的印章,它高2厘米,面宽2.8厘米,上他凸雕螭虎钮,底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据《汉宫旧仪》所记,汉代皇帝有六个玺印,皆为白玉螭虎钮,文分别是“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和“天子信玺”,由于皇后的玺印文与皇帝的相同,故判断该出土玺印是含高祖刘邦吕后之玺印无疑,它就是用和田玉制作的;“和氏璧”和“完璧归赵”的故事可能已经家喻户晓了,但此后这块美玉还演绎了一段“传国玉玺”的故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在楚人和氏献璞刖足三百多年后,蔺相如完璧归赵,没有得到和氏璧的秦国在统一全国后,终于得到了这块梦寐以求的稀世之宝。秦始皇称帝后,就把这块天下至宝制成了传国玉玺,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写字的是他的丞相,书法家李斯,刻印的是他的玉工孙寿,从艺术角度讲,这颗玺印可算是绝世珍品了。大秦帝国仅15年就灭亡了,传国玉玺便到了刘邦的手里,刘邦没有传几代,王莽又篡权夺印,此时的传国玉玺已在明争暗夺中破了一角并用黄金镶补(这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的出处),王莽的新朝也仅持续了15年,此后直到唐代,传国玉玺辗转流传易手换主,成了改朝换代的标志,在五代期间消失在兵荒马乱之中,其归属和去向至今还是个谜。一说是在后唐(936年)灭亡之时,在契丹大军面前,末代皇帝李从珂放火自焚,把自己和传国玉玺一起化成了灰烬。“玉石俱焚”这个词或许就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