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石之功的石内与石外
发布时间 2016-07-24 浏览 48069 次
就不再重复。只对石性多谈几句。“坚硬”,我认为是石头最根本的石性,石头的其他品格都源自它的本性。

  笔者有不少军中石友,他们的爱石、藏石和玩石,很大程度上是军人的本性与石性相通。无论是大漠风沙、冰天雪地、恶浪滔天、原始森林、边关哨卡、防洪抗险,到处都有军人的身影。只有那种对国土和人民安危的强大责任感,才让人深切感受到军队那种坚不可摧、刚铁长城、无私奉献的石性情怀和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才让人对“石不能言最可人”诗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让人对军人产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爱。

  笔者有一些政界朋友,时常感叹为官越来越难,经常言不由衷地自嘲:“老兄,你看我是不是变滑头了?”能这样问,证明人的本性是根深蒂固的,就像那江河湖边的卵石,经过多年风雨,涛洗浪磨,外表变得圆滑了,但石性还在。

  无论是政界、军界、学术界等各行各业,哪行哪业不经风雨?哪行哪业的人又能不经过那“古、灵、精、怪”的阶段?他们曾经朴实古板,到学会机智灵活,变得精明世故,再熬成有时也会兴风作浪的怪杰。

  不管怎样,回到家中,脱下那见人讲人话,见鬼讲鬼话的面具,放下那颗虽不时常算计别人,却时时防备别人算计自己的烦躁难安的心,泡上一壶好茶,独对无言奇石,绝对清心败火,心静如水。其中妙趣,不是此道中人是难明个中滋味的。石性和人性相通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褟离坤石友“人”字奇石,人在石中,石在人中,人石妙合,可谓玩石之巅。多数石友知道“天人合一”是玩石的最高境界。

  但如何理解赏石观的“天人合一”就众说纷纭。就儒、道、佛而言,各有各的理解。从儒家的“比德于玉”至孔子强调“至善”为真为美,董仲舒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强调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禅宗南北两派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强调“明心见性”。其实中国诸家学说在中国艺术美学中都体现出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的只可让人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特征,展示的是一种“似而非似”的朦胧美,那神、气、韵、意、灵、性、巧、逸、情、理、趣、味、绝、佳等美妙字眼,仅仅一字,就妙不可言地表述出奇石的种种意境。笔者认为,在没有人参与的赏石活动中,石头就仍然是石头,“天人合一”谈的是一种境界,合来合去主要还是主观反映客观,客观展示主观,主客观相融汇合。石不能言,言的乃是人。

  奇石世界的极大无所限,涉小概能容,让人无限感慨。石头的历史与地球同步。具体到每一石种,动不动就上亿年。范石强石友的“恐龙”、王晃昭石友的戈壁石“陶罐”、“叶森才”石友的“石斧”都“堪笑文物辈份浅”。毛泽东曾云:3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百岁寿命不过弹了三下指而已。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那无限的心中欲求,以短暂的生命面对无穷无尽的烦恼,当人与石相对时,就免不了感叹人生苦短,世事无常。

  唐朝藏石家中位高权重当推李德裕和牛僧儒,二人双双为相,政治上轮番执政,势不两立,爱石藏石却酷似一人。千年过去,两人所藏奇石已随朝代更替,时代变迁而不知所终。然幸好两人爱石的故事还在,还可以警示后人:玩石而不执着于石,玩的就是一个安命、适意、平常心。只有在有限里,无限的欲求才能找到它的自由与归宿。

  当然,对石性的好话我们也不要说绝,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千万别学“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也不要听不进不同意见,一意孤行带着“花岗石一样的头脑去见上帝”。

  就石头“坚硬”的本性延伸出来的诸种品德中,我最欣赏它的“实在”,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王朝闻先生认为“石外之功,对赏石者的审美个性和兴趣的培养是重要的过程”。笔者深以为然。

  奇石的赏玩在众多的收藏类别中有着其他类别所不具有的独特个性。它融汇了雕塑、绘画、书法、舞蹈、音乐、诗歌、散文等艺术门类的特点,集真、善、美诸美德于一身,使赏石者常能从藏玩石中怡情养性,妙悟人生。

  正因为奇石所展示出来的各种不同层次和侧面,才吸引了上至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富豪商贾,下至平民百姓参与赏玩石的行列,才使得各个不同的赏石者,对同一块奇石,各有不同的观赏点。正是“各花入各眼”,心得体会各有不同。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也就在赏石活动中表现出水平的高低。藏玩石最后玩的就是文化,玩的就是一种精神境界。石的意蕴深浅和赏石者的性格情趣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石者深,浅人所见于石者浅。石不能言,被言而表达出来的,只不过是观赏者自身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和道德情操。

  石外功夫的深浅,不仅有益于提高藏、赏、玩石的境界,俗一些说甚至影响到石商经营的利益。例如,甲石友得一石题名“琼台仙阁”,卖了3000元,乙石友买后重题名“梵音缭绕”,加十倍价格出手。石还是这块石,座也是原来的座,差价就在于乙石友不仅看到“琼台仙阁”还听到佛号声声。此石被一位佛教信徒所藏。赏石活动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鉴赏活动,需要多看多摸多问,需要同行之间多一些切磋交流,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只有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提高赏石整体素质。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能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的感觉它。在艺术审美方面可看一看王朝闻先生的相关著述,也不妨看一看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专著。朱先生在《论美》一书中认为:“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真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

  石外功夫不仅应旁涉其他艺术门类,就是那诸子百家、开卷有益的好书都是不妨多看的。如中国古代《连山易》中就有概括了八大山式的卦名、崇山、伏山、列山、连山、兼山、潜山、藏山和叠山。了解一些对山式的描述,对选购收藏景观类的奇石是有帮助的。又如《中国画论》中对“虚空留白”、“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的阐述,对我们评判奇石,状物言志,布局谋篇,题名配座都大有益处。

  就中国绘画艺术而言,画面中的空或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有用的空间,还是一个想像的、空灵的、意味深远的空间。只有留出这么一个想像的空间,才能让人意会和体悟天地至美和玄虚神妙的意境。有的石友,一块奇石已能让人感觉到一灵犬呼之欲出,偏偏再配上四条腿,让人感到相当败兴,美感顿失。

  读一读闲情小书,对赏石水平的提高也有不小的助益。如最近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刘索拉著《语音画》里,就有“灵石动机变奏曲”,介绍了旅美画家刘丹所画的一组石头画像。“他把一块小小的文人灵石,转动着画了12个角度。这是刘丹为一位收藏家所作,这12个角度的文人石像像是女人的12画像。”

  何国平石友的一块名为“母亲的脊梁”的奇石,让我回想起以前看法国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书里的有关描述。享利摩尔认为他的雕塑中人的背部雕得最好。“我不得不在这方面雕得好,您知道吗?我是约克郡煤矿工人家庭里的第七个孩子。当我8岁或9岁时,我的母亲已达50岁左右。她患风湿症,常用油摩擦双膝以减轻痛苦。她的背也常酸痛。我的母亲叫我‘享利,乖儿。’我便替母亲背上擦上油减痛,每星期两三次,如此继续一两年时光。这就是我为什么能把人体的背刻得很好的原因……总而言之,这是我成为雕刻工作者的理由之一。”(《亨利摩尔艺术全集》台湾艺术家出版社1985年版)

  毫无疑问,石外功夫下得越深,越能提高玩石者玩水平,这是很多石友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