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今后五年的不懈努力,到“十三五”末,普洱市交通面貌将呈现根本性改变,交通制约发展瓶颈将得到有效突破,初步构建以公路、铁路为主导,以航空、水运为补充,南北畅通、东西贯穿、立体交错、升级提速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成连接泛亚铁路东、中、西线的重要交汇枢纽,形成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战略交通枢纽核心节点,有力支撑普洱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新时期的扶贫任务
与茶马古道的繁华和落寞一样,普洱市因为交通而昌盛,又在新的历史时期,因为交通不便而逐渐落后。然而,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下,普洱市与全国一道迎来了新时期的扶贫任务。
截至2015年底,普洱市有贫困人口38.3万,占全省贫困人口的8.1%,10个县(区)均属于滇西边境片区范围,其中9个县需脱贫摘帽退出贫困行列。值得一提的是,边疆少数民族扶贫,特别是直过民族扶贫成为重点、难点。
2015年,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在普洱调研时提出,要把扶贫开发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的使命感,以群众不富、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让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近年来,普洱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变“单纯输血”为“全面造血”,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变“单兵作战”为“整体协同”,探索一条“上合中央政策、下合市情民意,彰显普洱特色、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准扶贫新路子。
娜英是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博航八组的村民。该村46户139人,是一个传统的佤族聚居村落,被称为“直过民族”,即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民族。村民普遍受教育年限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100元人民币,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杈杈房和石棉瓦房里。就在一年前,娜英一家和牲畜还挤在三四十平方米的石棉瓦房里。“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怕屋漏雨,冬惧寒风吹”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记者近日在博航八组看到,新建的佤族风格的安居房错落有致,村民已全部入住二层小洋房,村里公厕、文化室一应俱全,部分道路、篮球场等配套设施正在加紧建设。
发生变化的不仅是生活,还有村民的思想。政府提出了“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素质提升、后续管理”5大工程建设目标,勤劳致富、科技兴农的意识在这里逐渐增强。娜英还做起了“产业”。她给记者算了一笔帐,自家的菜运到县城去卖,去年仅此一项就收入1万多元。50亩甘蔗的收入,“产量虽然有点低,一年5万元是有的,还养了猪和鸡”。此外,政府帮助博航八组引入食用菌公司,全村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产业。2015年,博航八组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31元。
当地一位官员告诉记者,这个村子在今年能够实现脱贫。
“一带一路”下的绿色之路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跨越发展之路,或许正是普洱重拾“茶马古道”辉煌之路。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多次提出,“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云南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把开放这盘大棋走活走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在扩大开放中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来。”
在这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中,普洱选择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省长陈豪也高度关注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先后多次来普洱现场指导,协调各方给予大力支持。
绿色是普洱最大的特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普洱市森林覆盖率高达68.7%,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近年来,普洱市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着力培育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产业,率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2013年6月15日,普洱市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成为中国唯一一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掩饰对这一独特优势的欣喜。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为绿色发展提供普洱方案,也成为卫星重要的研究和实践课题。
普洱市瞄准北京、上海、珠三角招大引强,近年来,在东软、康恩贝、汇源果汁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普洱的基础上,又与深圳华侨城集团、云南省公路投资公司、云南能投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成功签约,并开展合作,项目内容涉及交通、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市政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无一例外,这些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普洱市绿色生态禀赋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打好生态这张牌,普洱市依靠科技创新,把发展绿色生态有机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抓标准、抓品牌、抓融资、抓“互联网+”、抓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茶叶、咖啡、生物药、高原特色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大健康食品供应基地,力争让绿色有机、健康养生成为普洱“代名词”。先后和西南大学、云南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3个院士工作站(正在申报7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以茶叶、咖啡、生物药等特色产业为重点,打造了帝泊洱、普秀、迷帝等一批知名品牌;建成了柏联、茶祖等一批集基地、加工、体验、养生于一体的茶庄园,以大唐汉方为代表的生物药产业快速发展,品牌培育取得初步成效。
普洱市积极谋划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和云南咖啡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茶叶、咖啡交易平台、投融资平台和定价中心,实现绿色经济产业化道路。
普洱市还积极开展“大事件”营销,成功举办国际茶业大会、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绿色发展论坛、民族团结进步论坛等活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得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成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作为绿色经济标志的旅游,普洱也做了大动作。普洱国家公园、西盟勐梭龙潭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实现高A级旅游景区“零突破”。另外,还成功创建特色旅游小镇4个、省级特色旅游村12个、民族特色旅游村7个,全市28个村被授予全国美丽乡村称号,37个村被列入国家传统村落名录。推出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佤部落》等一批文化精品力作进军国内外市场商演,引起强烈反响,人文纪录片《天赐普洱》登录央视并在全球20多个国家播出,普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步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
其中,普洱景迈山因为连片的古茶林和保护完好的民族建筑,受到外界关注,也正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拉祜族“网红”李娜倮创作的《快乐拉祜》也让这个原本贫困的民族村游客络绎不绝。
卫星称,“我们坚持用好‘绿色’画笔,打好文化牌,用‘包容开放、团结拼搏’的普洱精神擦亮‘天赐普洱·世界茶源’城市品牌,坚持文化引领,走品牌支撑绿色发展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