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辨论概论(三)
发布时间 2017-04-08 浏览 50236 次
平,春秋时马蹄足内孔,春秋、战国时马蹄足上端饰兽头,分高矮两式;汉鼎足矮,以熊状足为风格。

  花纹:商初光素无纹;商前期兽面粗线条,尾角上卷;商后期兽面纹增至三层,兽面尾角下卷,兽面旁一般无附设纹,偶尔有细小纹饰。西周前期兽面纹旁有双向夔纹;从此以后,兽面退居次要地位。西周中期,翻身大鸟纹和重环纹盛行;后期出现环带纹、鳞纹,且延至春秋前期;春秋后期出现蟠虺纹、蟠螭纹,且延续至战国前期;战国后期至汉代器物多光素无纹,有的将铭文刻于腹外。

  铭文:商前期无铭文;从中期开始,多为一象形字或族徽;后期字渐多,字体似甲骨文,商末周初,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称为“波磔体”。周代中期字体规整,后期出现“玉筯体”或带格的铭文,字体明显增多。春秋前期承周体,且字体开始变瘦长,后期出现鸟篆。春秋、战国间的三种异体书,即奇字、鸟书、蚊脚书流通于楚越。战国铭文刻于器外,常有官职或“物勒工名”,笔划纤细。秦汉时期铭文为隶书,长方形字体,字体规整,比战国时粗,刻于器面,内容主要是器物的纪年、容量、重量、使用地点、铸造作坊名称、工官刻铭,这时铜鼎上的鼎字多了“金”字旁。

  鼎是胜范铸,器底和足留有范线,器身范线,只要仔细看,有的也能找到。花纹是用范铸,花纹上窄下宽,留有范痕、铸瘤。而伪花是刻的,上宽下窄,千篇一律。

  商周至汉铸器多用垫片,都需避开铭文与花纹处,器底下留有铸疣。商周至战国时铸器有残缺处,都用铸补法补上,如耳、足、器孔处。春秋至汉代改用铜片铆钉来钉配。宋代仿制铜器留有范线、铸疣,并且有垫片。商周至汉代是用青铜来铸造。宋仿器是由黄铜铸成,且不用铸补和铜片铆钉修补。民国时所仿造之器,尤其北京,都不留范线、铸疣,更不用铸补和用铜片、铆钉来修补,决无垫片。

1  2  3  4  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