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仿古器,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宋元两朝。明代设立“御用监”机构以仿制古器。这时仿制的特点是器件多分铸,再焊接而成,即组装法。明代由于商业利润的刺激,仿制业得到发展,技术也日益成熟,如宣德年间内府大量仿铸古铜器,铸铜工艺称盛一时,无形间培养出一批造伪能手。除京城以外,山东、河南、陕西、姑苏等地该业也很兴旺。到了明末,仿古作伪业达到鼎盛时期,潞王朱常淓亦仿古器。以潞国器为代表,所仿造的器物多为鼎、彝、壶、觚、尊、瓶之类。型式皆法古,分寸不遗,花纹款式从古器上翻砂,亦不甚差。但入手自粗,虽装点美观,气质自恶。由于明人有好古物的习尚,以古为贵,故赝品充斥市场,流传者也不少。
清代宫廷内专门设立“造办处”来仿造古代各种彝器,有的器物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年款,并在器上贴留有造办处编号的黄纸签,这些是一批标准器,可作为我们代断的根据。造办处始立于康熙,位于养心殿和圆明园内,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钦定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道光至光绪年间,苏州仿制的铜器,俗称“苏州造”。道光时吴门甘、王两家仿制的三代彝器达到乱真程度;嘉庆时钱大器能仿壶、爵与古无异,其子钱秉田亦仿其法,如故宫现藏一件“嘉庆十四年三日,秉田为楳溪作”之铜带钩,也可作为断代之标准器。
宋代铜器,是以铜锌锡合金而为,锌的含量比例要比锡的含量比例大(俗称杂铜),因此宋代铜器虽是黄铜质,但显红色;明代的黄铜质色泛白;清代的黄铜质色杂,呈黄色。宋代以后铜的杂质较多,器物表面有沙眼,光度较差,锈则为单一层,薄绿色,此与其出土时间短及铜质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颜色上归纳为:宋红,明白、清黄。一般规律,间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