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茶旅的“联姻”让牯牛降景区得到二次重生,形成了“三产引导一产、一产促进三产”的发展格局。从牯牛降出发,到祁红庄园享受采茶乐趣、体验茶文化,再到红茶坊亲手制茶、品味茶润香,祁红文化的清新隽永和牯牛降的伟岸雄奇在汲水盏茶之间显得美妙绝伦。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广为传颂的《七碗茶歌》道出了喝茶的境界。为了丰富牯牛降的旅游内容,在对诗歌深入挖掘后,景区每天下午在红茶坊定时举行七碗茶会,空灵的琴箫和鸣伴着阵阵松涛,游客可以静心体验茶道、观赏茶艺、科学饮茶,感悟茶真谛。
红茶坊不远处,徽州正言雕版非遗传习所吸引了很多游客。绘画、雕刻、刷墨、拓印……一幅幅秀美的牯牛降风景跃然纸上。南京画家戴学彦长期住在这儿,不仅画生态风光,还将祁红制作工艺流程图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游客可以通过拓印,亲自体验徽州雕版技艺,还可以将自己拓印的作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去珍藏。
精选上好的红茶、灵芝,炆火慢熬,配以鲜艳的映山红,一碗“伊人如花”让游客从舌尖上再次感受着牯牛降的魅力。在茶文化产品的开发上,景区还专门选用当地的食材制作春茶宴、红茶宴供游客品尝,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到品得到的茶产品、带得走的艺术品,三产融合发展不仅让牯牛降旅游内涵日渐丰富,更让游客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文化体验。
茶文化、茶产品、茶旅游的完美结合赋予了牯牛降景区新的时代内涵,也吸引了更多游客慕名而来。如今景区游客已从一日游增加为三日游、甚至四日游,在景点的消费也从人均几十元涨到几百元。从追求量多到追求质优,牯牛降景区实现了华丽转型。
“去年景区接待游客达到22万人,今年形势更火,牯牛山庄60多间客房几乎天天爆满。现在看来,这个转型的点是找对了。”杨红兵说,“现在祁门县有20多家茶企也开始探索文茶旅的融合发展。”在牯牛降景区的引领下,这种三产融合的转型升级的方式为全县的旅游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也带火了景区周边桃源、历溪、环砂等古村落的旅游发展。
山是无尘的静,林是苍碧的幽,水是鲜润的活,茶是芬芳的香,祁门旅游正以最美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