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铜镜
发布时间 2017-09-24 浏览 60653 次
击鸷牲食魑魅者也”。“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此镜纹的主体是一威武的虎头,显然有避邪的寓意。外围以铭文带和内向连弧纹圈,铭文中不少还带有纪年。

II式:钮座外有变形四叶纹,四叶内顶配有铭文,四叶外环绕一连身三头鸟纹。《山海经西山经》:冀望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鸟,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逾期?),服之使人不厌,又可以御凶”。再外为内向十六连弧纹。

III式:变形四叶内顶配有铭文。叶间各置两两相对的凤鸟,图案颇有剪画风格,是典型的祥瑞图。汉朝人以群鸟聚集为祥瑞、《汉书宣帝》;汉宣帝年间,百鸟集于长乐宫,因改元神爵。外围为内向连弧纹缘。

9.双兽纹

可分为II式:

I式;镜钮上下有直行排列的铭文,主纹置于钮的两侧,为相同的双首连身兽,兽体呈S形,两首有别,应为比肩兽。这种比肩兽在《尔雅》小有记载。《尔雅释地》:“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噬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据此,两兽中的一个当是邛邛岠虚,与它身体相连的是名为蟨的比肩兽。汉武梁祠画像石祥瑞图刻铭说:“比肩兽,王者德及鳏寡则至。”主纹外围有内向连弧纹圈。

II式:钮上下亦有直行铭文,但字比I式要少。主纹夹钮而置,兽身呈S形,与I式相反,兽头不明显。主纹外围有短线直纹。

10.神兽纹

有V式:

I式:纹饰采用浮雕手法,中心为神像,由上而下排列,学者们称其为“轴对称式”、“阶段式”、“重列式”。神像周边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神像居中自上而下分成五段,第一段是南极老人;第二段是伯才弹琴,其旁为钟子期;第三段钮两侧分别为东王公和西王母;第四段是黄帝和司长寿的人首鸟身的句芒;第五段是表示北极星的天皇大帝。纹饰外围以铭文带。

II式;主纹分为三段,以双线平面为界,第一段中间是一柱子,柱顶有帐,以龟为柱基座,旁两神一在舞蹈,一侧面坐。柱左神人端坐,头戴如意高冠,两旁有三个侍者。柱右四神人侧面伫立,头上都有高冠。钮的两侧为第二层,有天禄、辟邪。第三层纹饰倒置,两龙在两侧,相绕呈8字形,两侧各有神人侧坐,并各有一侍者。纹饰外有半圆和方枚相间环绕成圈,方枚上有铭文,并可连续。镜缘上是菱形连续图案,每一菱形纹内又有四瓣花纹。

III式:四神兽分守四角,兽首作龙形或虎形,兽身置环状乳。神像分为四组,作放射形排列。下为东王公、上为西王母,两旁均为神鸟神兽相守;左面一组为皇帝,戴冕旒(音:留),右侧有一柱状冠鸟,并有一侍者。相对的右面一组是伯牙奏琴,琴横于膝上,旁有两人,一人侧首倾听似陶醉状者,当为钟子期,表现为伯牙善奏琴,钟子期善听。神兽外有凸起的半圆和方枚相间排列,每一方枚上有铭文,几个方枚的铭文可连读成句。边缘上的纹饰也较繁缛,共分两圈,内圈又有两组,—组是六龙驾云车,车上有神人和羽人,车前有两神人御龙;另一组是两羽人分骑两龙,后有两羽人各驾一青鸟,最后是两羽人各乘一龟。两组纹饰相隔处有一神人捧日,相对的另一面有一神人捧月。外围是云气纹。

IV式:主纹对置式排列,二神像头对头挟钮配置,神像两侧各有一兽,这两组纹饰中间又置二神像和二兽各一组。外围以半圆,方枚带和铭文带。

V式:其主要特征是神兽相间配置,多四神四兽。神兽纹外有半圆、方枚带。

11.画像纹

有V式:

I式:钮外有双线方格,方格四角各有一带座乳钉,四乳钉将主纹分为四组,第一组是青龙,作回顾式,张开大口。第二组为猴面人。汉代假面舞很盛行,张衡《西京赋》云“奇幻倏忽,易貌分形”,描绘的就是这种舞蹈表演情景。当时称戴假面的舞者为“象人”,《汉书礼乐志》盂康注:“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韦昭曰:“著假面者也。”第三组白虎,亦作回顾状。第四组为一人纵马奔驰,是较典型的戏马纹,在汉代马戏非常普及。主纹外围以短线纹圈,流云纹缘。

II式:主纹作高浮雕,并以四乳钉分为四组。下组为东王公,旁有方案和两羽人,左侧有侍女。上一组为西王母,左有二羽人,右有侍女。据《山海经》说,西王母住在“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的昆仑之丘。“蓬发戴胜”,“豹尾虎齿而善啸”,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神仙。当时,周穆王游行四海,“宾于曲王母”,和西王母赋诗交欢的故事流传很广,后来又进而出现了汉武帝与西王母相会的神话。晋张华《博物志》说:“汉武帝好仙道,祭把名山大泽以求神仙之道。时曲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乃供张九华殿以待之。七月七日夜漏七刻,王母乘紫云车而至于殿西,南面东向,头上戴七种,青气郁郁如云。有三青鸟,如乌大,使侍母旁。时设九微灯、帝东面西向。王母索七桃,大如弹丸,以五枚与帝,母食二枚。帝食桃辄以核著膝前,母曰:‘取此核将何为?’帝曰:‘此桃甘美,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这个故事虽然荒诞,但却反映出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在汉晋时期非常流行。这也是汉代铜镜中有关西王母故事的题材很多的原因。钮的左面一组为青龙;相对的一组为白虎,均作奔驰状。主纹围短线纹圈,镜缘饰禽兽鱼纹。

III式:带座四乳钉将主纹分成四组,下为东王公,左旁有两羽人,右旁有三羽人。上是西王母,左旁有两羽人,右旁为一侍者。钮左右两侧均为四马驾车,四马向前奔驰,车舆甚高。主纹外围以铭文带,三角锯齿纹缘。

IV式:主要特征是表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图案亦采用四乳钉分区环绕布置,根据故事发展脉络,分四组表现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博物馆藏伍子胥画像镜。

V式:钮座外四方设有带座乳钉,图案亦采用分区环绕布置。第一组是西王母,右旁一侍女,左旁二人应是西王母将派出的使臣,并有一白鹿。《博物志》说:“……时西王母遣使乘白鹿,告帝当来。”第二组为汉武帝端坐正中,右旁一人吹管;一人坐地,抛戏一球,类似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飞丸”。汉李尤《平乐观赋》“飞丸跳剑,沸渭回扰”,说的就是这种游戏。左旁一人双手弹的乐器当是琴。上部二人作歌舞状。表现的是汉武帝在张九华殿招待西王母的场景。第三组为舞乐图,一人长袖舒展,载歌载舞,形象十分生动。这种婀娜的舞姿,正如张衡《观舞赋》所述:“抗修袖以翳面,展清音而长歌。”又傅毅《舞赋》赞曰:“罗衣从风,长袖交横,绰约闲靡,机迅体轻。”另一人吹的乐器明显是笙,笙是汉代重要的乐器之一,当时不但用笙演奏,还用以调音。潘安仁《笙赋》就提到笙。

12.龙虎纹

此纹饰采用圆雕手法,且多附有“青盖作镜”的铭文。故又有“青盖镜”、“青盖兽镜”之称。可分III式:

I式:一龙一虎夹钮张口对峙,有的龙虎首间和尾部配有钱纹及鸟、兽、羽人。主纹外围铭文圈。

II式:一龙张口曲身盘绕,龙身高低不一,龙身空间配置有鸟纹等。

III式:主纹为双龙,龙身婉蜒起伏,尾端相接。外围有内向八连弧纹,每两连弧间有一带铭的方枚。镜缘较宽,其中一半作减地、平雕纹饰,共分两组:一组为三龙驾云车,车上坐神人和羽人,车前两神人分驾双龙;另一组两神人各驾一青鸟,一神人乘兽,—神人跨龟,再前两神人作舞蹈状。

四、两汉铜镜的铭文特点

1.概况

两汉时期铜镜铭文占据重要的位置,它字体多样,文辞内容丰富,是鉴定汉镜的重要依据。西汉初期,镜铭多出现在钮座外,句法往往加“兮”字,比较接近楚辞的文风。

西汉中期以后,铭文占据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取代了纹饰。这时铭文的字体笔书,除尚方镜中能保持整齐划一的姿态外,一般铜镜则—反汉初谨严不苟的作风,出现了代用字、简笔字及句中缺字等现象。这种状况之所以能被社会习俗接受,是因为简字、代字在当时大众中已广为流传,故凡遇到笔画较繁或文字较生涩的字,多以简字来代替,如最习见的“古”代“贾”,“守”代“兽”,“次”代“饮”,“周”代“雕”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镜铭字体近汉隶寓有小篆笔意,虽还有简画省笔,但比西汉文体更接近书写文体。

东汉中期以后,铭文在表现各种意义之外,往往加上铸镜的纪年,为后代判断古镜的确切时代提供了依据。除纪年镜外,还有纪氏铭文或纪名铭文。纪氏铭常见的商:肖氏、阴氏、程氏、耿氏、叶氏、潘氏、樊氏、严氏、吕氏、许氏、史氏、秦氏、李氏、石氏、龙氏、驺氏、朱氏、袁氏等。纪名铭文又分人名、爵名、铸镜机构名,如:周仲、会稽师鲍、师郑豫、公孙家、张兴、吴郡赵忠、吴将军、尚方、右尚方、上方、青羊、青盖、青胜、三羊。

2.西汉初期是铜镜铭文的萌芽时代,文辞简略,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1)男女或朋友间的纪念赠答铭文,措辞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长,有纪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颂祷之意。

(2)庆祝颂祷铭文,种类少,但数量多,证明当时十分盛行,如“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等。

(3)具有修养的意义而用作规箴的铭文,铭文较长,分铸于内外铭带。

3.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铜镜铭文种类繁多,照文意性质,可分为二类:

(1)赠答铭文,有属于男女或朋友关系的纪念辞,又有意义深长、耐人玩味、脍炙人口的妇女赠送其远行丈夫的语句。

(2)用于庆祷的吉祥铭文,或歌功颂德、宣示威武的铭文。

(3)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如《穆天子传》传下来的东王公、西王母故事,镜铭中也有表现。《汉书?天文志》中有五宫之说,于是行车方位有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配置,渗透到镜铭中,成了习见的语句。另外,受道家影响,镜铭中常有仙人、玉英、醴泉、芝草等铭词。这类铭文非常流行,字句多为整齐的七言或四言、三言,文体大率相似,它对研究七言体的出现很有价值。

常见铭文有:①“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鱼形)②“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宜酒食。”(鱼形)③“大乐末央,长相思,愿毋相忘。”④“修相思,烦毋相忘,大乐未央。”⑤“内请(清)质以昭明,光辉像夫日月,心忽。”(内圈铬)“扬而愿忠,然雍(壅)塞而不泄,怀靡美之穷皑,外承驩(欢)之可说,慕窈窕之灵泉,愿永思而毋绝。”(外圈铭)以上铭文多配置于蹈璃纹镜上。⑥“常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⑦“常与君,相驩(欢)幸,毋相忘,莫远望。”以上见于蟠虺纹镜。⑧“见日之光,所见必当。”⑨“见日之光,天下大明。”⑩“见日之光,长毋相忘。”⑾“内清质昭明,光辉象(像)夫今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⑿“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⒀“洁清白而事君,怨阴驩(欢)之宾明,焕玄锡之流泽,志疏远而日忘,慎糜美之穷皑,外承驩(欢)之可说,慕窈窕于灵泉,愿永思而毋绝。”⒁“炼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以延年而益寿去不羊,与天无极,如日之光,长未央。”⒂“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会,竿瑟侍,贾市程万物。”以上见于连弧纹镜上,字体有的方正,有的则瘦长,简笔较多。⒃“见日之光,长乐未央。”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服者君卿。”⒅“见日之光,天下大阳。”⒆“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所言必当。”⒇“常贵富,乐未央,长相思,不相忘。”(21) “日有烹,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 (22)“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见,侍前希”(23)“心思美人,毋忘大王。”(24)“愿长相思,久毋见忘。”(25)“与天相寿,与地相反。”(26)天上见长,心思君王。”以上多见于草叶纹镜。(27)“尚方御竟(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兮。”(28)“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29)“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 (30)“此有佳镜成独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葆。”(31)“作佳镜成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 (32)“王氏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放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33)“朱氏明镜快人意,上有龙虎四时宜,常保二亲宜酒食,君宜官秩家大富,乐未央,宜牛羊。”(34)“杜氏作竟〔镜〕四夷服,多贺新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受大福,传吉后世子孙力,官位高。”(35)“福禄进今日以前,天道得物自然,参驾蜚龙乘浮云,白虎失,上大山,凤鸟下,见神人。” (36)“福熹进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饮渲泉,驾文龙兮乘浮云,白虎口兮上泰山,凤凰舞今见神仙,保长命令寿万年,周复始今八子十二孙。”(37)“金之青,视吾形,见至口,长思君,时来游,宜子孙,乐无忧。”(38)“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驾文龙,乘浮云,君宜官秩保子。”(39)“吾作佳镜自有尚,工师刻做主文章,上有古守(兽)辟非羊(祥),服之寿考宜侯王。”(40)“惟始建国二年新家尊,诏书数下大多思,贾人事市不躬啬田,更作辟雍治校官,五谷成熟天下安,有知之十得蒙恩,宜官秩,藻子孙。”(41)“调治佳镜子孙息,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入后世乐无极。”以上见于博局纹镜。(42)“长宜子孙。”(内区)“吕氏作镜自有纪,长保二亲口孙子,辟去不羊(祥)宜古市,为吏高升官人右,寿如金石。”(外区)(43)“宜侯王,乐未央。”(内区)“侯氏作镜大毋伤,巧工刻之为文章,左龙右虎辟不阳(祥),七子九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外圈)(44)“盖作竟(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长保二亲。”以上见于鸟兽纹镜,(45)“君宜高官。”(内区)“富且昌,乐未央,师命长,宜侯王。”(外区)(46)“建宁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镜,幽炼三商,上有东王父,西王母,生如山石,长宜子孙,八千万里,富且昌,乐未央,宜侯王,师命长,买者大吉羊(祥),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王公,长乐央口。”以上多见于变形四叶纹镜。(47)“吾作明竟(镜)幽炼宫商,周罗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单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子孙番昌,建安十年造大吉。”(48)“吾作明竟(镜),幽炼三商兮”(方枚铭)“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明竟,幽炼三商,周得无极,世得光明,长乐末央,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玉父,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铭文带)以上见神兽纹镜。(49)“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舔)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此铭文多见于龙虎纹镜。汉镜铭文中,有—些关于铜镜铸造工艺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铜镜铸制的部分情况。如表明铜镜金属成分的铭文有:“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和“幽炼三商”等,其中以“幽炼三商”较多见。对“三商”,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但笔者认为以释为铜、银、锡三种金属为宜,镜铭中“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可以为证。三金中的“银”经近代检验证明,应是金属铅。另外,“新有善铜出丹阳”,标明镜原料铜的产地。“丹阳”指汉代的丹阳郡(今安徽当涂),它是汉代最有名的铜矿所在地,西汉还在丹阳设有铜官。《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铜为下。”孟康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

五、两汉铜镜的分期

对两汉时期重要的考古发掘有:陕西西安两汉墓、河南洛阳烧沟汉墓、湖南长沙两汉墓和广东广州两汉墓。依据近年来考古学界建立起来的分期序列,西汉前期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中期: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ll0年)至元帝、成帝之际(公元前33年);西汉晚期: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至东汉建武初年(公元25年);东汉前期:建武初年(公元25年)至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5年);东汉后期:建初元年(公元75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共分为五期。下面按照五期依据纹饰、铭文、形制的特征,对汉代铜镜进行时期划分。划分时期主要依照发掘报告中墓葬时代的结论。

1.西汉初期

蟠螭纹镜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一面,墓主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河北满城2号汉墓出土I式、II式蟠螭纹镜各一面,墓主葬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蟠螭纹镜在广东广州西汉前期墓葬和河南洛阳西汉初期墓中均有出土。(《广州汉墓》和《洛阳出土古镜》)。草叶纹镜在河南洛阳西汉初期墓葬出土四面。

2.西汉中期

上期出现的草叶纹镜继续流行。星云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一期汉墓出土四面,同出的有武帝和昭帝五铢钱。(《洛阳出土古镜》)北京大径台西汉木榔墓亦出土一面,同出的一件残漆器上有针刻铭文“甘四年五月丙辰丞”,据认为是燕王刘旦在位的廿四年,相当于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大葆台西汉木榔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I式、II式连弧纹镜,III式蟠虺纹镜新出现并流行。博局纹镜开始出现。

3.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

I式、II式连弧纹镜、III式蟠虺纹镜继续流行。II式、III式乳钉禽兽纹镜开始出现并流行。河南洛阳西汉晚期墓葬中有出土(《洛阳出土古镜》)。

这时,博局纹镜最盛行,河南洛阳西郊汉墓中,此类镜有与新莽钱同出。(《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2期)另外,传世的两面纪年铭博局纹镜均属王莽时期,一面为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另一面是始建国天风二年(公元15年)。

4.东汉前期

博局纹镜、II式、III式乳钉禽兽纹继续沿用。川式乳钉禽兽纹镜出现并流行。广州东汉前期墓葬曾有出土。(《广州汉墓》)《汉三国六朝纪年镜图说》中收录了一面传为浙江绍兴古墓出土带“水平七年九月造”纪年铭的此类铜镜。III式、V式连弧纹镜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前期墓中各出土一面。(《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1965年1期)

5.东汉后期

IV式乳钉禽兽纹镜继续流行,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一面,同墓出土了“光和七年广汉工造……”纪年铭的金错刀。(《四川省出土铜镜》)

IV式连弧纹镜主要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陕西等剩河南洛阳烧沟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了七面。(《洛阳烧沟汉墓》)

变形四叶纹镜在河南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出土两面。(《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6期)传世的此类铜镜,带纪年铭者颇多,多为东汉晚期桓帝和灵帝年号。神兽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一面。(《洛阳烧沟汉墓》)到目前为止,这是北方惟一出土的此类铜镜,南方则许多地区都有出土。

画像纹镜也主要出现在南方,其中以浙江绍兴出土为最多。双兽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汉墓I式、R式均有出土。(《洛阳烧沟汉墓》)河北武清鲜于磺墓葬中出土—面M式双兽纹镜,据考证鲜于磺死于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武清东汉鲜于磺墓》,《考古学报》1982年3期)。龙虎纹镜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晚期墓葬(《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l 965年1期)、浙江绍兴漓褚东汉末期墓葬(《绍兴漓诸的汉墓》,《考古学报》1957年l期)均有出土。

六、两汉铜镜的鉴定要点

1.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

2.镜钮主要为半圆形,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钮都有座,钮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柿蒂形、连弧形、连珠纹。

3.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在。

4.汉镜纹饰有其独到之处,博局纹有别十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

5.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