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融合延长加粗产业链条
坚持推进茶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综合效益。大力推进茶旅深度融合,支持引导茶叶企业依托茶叶基地,变茶园为景区,变茶农为导游,变茶叶为食材,打造集生态茶园观光、采茶体验、茶文化博览、茶艺表演、茶产品展示营销为一体的茶旅融合综合性产业,让游人在参与采茶、换茶、品茶、购茶、欣赏茶艺表演中体验快乐、享受生活、感悟茶道内涵,既促进了茶叶的交易,直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又提高了“恩施硒茶”的知名度。通过茶旅融合,近几年每年吸收约10万农民就业,带动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推动茶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通过实施“互联网+茶”行动,开展“万村千乡示范工程农家店”建设,推进茶叶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型,构建了产地市场批发、网上订单交易、线下直销配送的产品网络营销模式,2016年茶叶电商平台成交额达到1.9亿元。全州729个贫困村建立电子商务乡村综合服务站511个,带动近两万贫困群众从事电商产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打造公用品牌形成抱团发展合力2013年州委、州政府把茶产业列入全州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链,遵循产业链理念,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凝聚上下共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品牌引领、抱团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围绕品牌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在品牌整合上,采取“母子商标、双牌经营”的模式推进品牌整合,形成了以“恩施硒茶”为“母品牌”,以县(市)域公用品牌或企业品牌为子品牌的品牌体系。在品牌宣传上,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协会运作”的原则,以协会为纽带形成抱团发展合力。在全国茶叶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了茶农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恩施硒茶”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富硒养生茶”牌匾,获得“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立足生态优势推进全域绿色发展
恩施州始终把茶产业作为最大的生态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确保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制定了《恩施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参与制定了NY/T600-2002《富硒茶》部颁行业标准。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大力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全州“三品一标”基地认定面积88万亩,占到茶园总面积的60%。二是大力推进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全面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把住茶叶原料质量关;扎实开展茶叶加工电气化改造,提升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水平;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艺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防治病虫害;加强茶区面源污染防治,推广“茶-沼-畜”生态循环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平衡。三是严格质量监督检测,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县市普查抽检、州级抽查抽检、县市交叉抽检制度。在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全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茶叶质量全程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四是整体推进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目前,宣恩县、咸丰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成功创建“省级茶叶出口基地县”。
健全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做好茶产业科技支撑工作,2004年在州农科院组建了茶叶研究所,茶叶创新团队进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建起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备6大类1519项产品、2189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在农业部的支持下,相继建成了1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和6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州茶树良种化率达到78%,比全国高21.5个百分点。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2016年州人民政府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协作框架协议,聘请了陈宗懋院士等6位国家级专家为恩施州茶产业发展顾问。各县市也与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院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为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