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清货币—隋、唐、五代货币
发布时间 2019-01-06 浏览 50662 次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侈,财政枯竭,恶钱泛滥,私铸成风,至剪铁为币,糊纸为币,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义军蜂起,隋朝随即灭亡。通行了七百多年的五铢钱至此告终。

  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货币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以铢两重量命名的货币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通宝、元宝、重宝的“宝”字钱通行于市;白银货币在流通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大面额的飞钱(类似今天的银行汇票)出现,具有纸币的某些特征。

  五代: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上分裂政治上分裂割据五十四年,北方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改朝换代象走马灯一样;南方吴越、吴杨、前蜀、楚、南汉、闽、南平、后蜀、南唐、北汉地方性政权割据。致使货币上形成多头币制及区域性贬值,各国自铸恶钱作为增强本身实力、削弱他国的手段。南方诸国设法吸收铜钱和金银而专用铅铁杂钱及低质合金钱;北方各国则严禁恶钱入境,形成错综复杂的货币战。铜、铁、铅、锡等币材多样,官铸私铸,今钱古钱,各国自铸,名目繁多,形成典型的多头货币制度及混杂而又分散的货币流通。

  后梁和后晋基本上沿用开元钱,后梁铸过“开平元宝”大钱,后晋则由于国情所致,曾官民自由铸造“天福元宝”钱,轻重不一。后唐铸“天成元宝”小平钱。后汉铸“汉元通宝”,形制稍好。后周则比前四朝均好,改革货币制度,钱为官铸,铸有“周元通宝”,阔郭、工整,钱背有月纹或星月纹,形制较好,为赵宋的统一中国准备了条件。

  十国则以南唐币制相对稳定,两蜀勉强自保,楚利用恶钱充实国力,闽殷和南汉货币最乱,燕则乱铸杂币来搜刮财物,吴越、北汉也曾铸钱,南平则未有铸钱记载。南唐铸“大齐通宝”、“保大元宝”、“大唐通宝”、“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对钱等,铁铜钱并行;楚铸铅、铁、锡、大铜等钱,有“天策府宝”、“乾封泉宝”;前蜀王建据巴蜀曾铸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等四种元宝钱,王衍铸乾德元宝和咸康元宝;后唐末年内乱,孟知祥趁机据西川,史称后蜀,其子孟昶曾大铸铁钱,有广政通宝和大蜀通宝等铜、铁钱,铁工精好如铜钱;闽殷滥铸铁钱、铅钱及大铜铁钱,有开元通宝大铁钱,永隆、天德等大小钱;南汉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大铸铅钱,十当铜钱一,制作粗而字不清,钱背多铸地名,铅钱为其通用货币,乾亨二年(公元918年)所铸乾亨通宝铅钱,历来都认为是中国最早的铅钱;燕刘仁恭父子盘据幽州,用堇泥作钱,强迫收兑铜铁钱,又利用许多古钱的钱模,铸造多种杂钱。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