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昆仑山东部和田玉率先进入“口内”并向东继续传播;中部和田玉接踵而来,或于略晚的时候到达中原夏、商、周王室。
2. 新疆地区出土玉器和文献资料可证,西域诸国也曾有自己的玉器制造业和本地的玉文化,但其带有分散、孤立、低层次的弱点,它的强势在于控制玉石资源,作为贡品或商品输往中原,与中央政权修好,互通有无。
3. 和田玉为中原王朝所接受,被视为“真玉”,帝王用于祭祖和祀神,或佩于胸前以示尊贵。“王用全”也就是使用最优质的和田玉,最终形成了以和田玉为主体的帝王玉文化、朝廷玉文化以及庶民玉文化,即中原玉文化。
4. 玉有德是儒家对和田玉的最为精辟的诠释和发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将玉与君子捆绑在一起,为玉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现实气氛。
5. 和田玉产地在昆仑山。西域诸国有机会利用和田玉琢磨玉器,有的绿洲国家(如于阗)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玉文化。虽与中央朝廷有所交流,但仍未超出地域限制,故和田玉玉文化中心在中原帝王朝廷及其都城。当然,不可忽视的是中原玉文化的玉料来自新疆和田,而在一定的时期内也接受西域玉文化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以了解和田玉虽然产于昆仑山北坡,出于其谷地河流及戈壁,但其砣碾中心、文化领地以及活跃舞台却在中原。由于它的质地异常优越,远远超过其他地方玉料,成为比德之载体,亦为历朝帝王奉为真玉,终成帝王玉主流玉料。它不仅继承了东部地区出产的珣玗琪和瑶琨及其所具有的“神物”和“符瑞”的内涵和功能,又被儒家标榜为君子的化身、德的象征,规范着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后世留下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瑰宝和文化遗产。
总之,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文明时代全过程的四千余年,和田玉压倒问世较早的珣玗琪和瑶琨等各地玉料,取得帝王玉的卓越地位,这是任何其他玉材玉器所不具备的特殊价值。它的帝王玉的美誉结束于1911年清帝逊位。1912年建立了共和制国家之后,和田玉帝王玉的丰厚历史积淀及文化遗产仍然推动它在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继续发展,至今仍然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华裔文化圈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