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仿制小史
发布时间 2019-05-20 浏览 49522 次
一些富有的身居高位的学者,多方搜罗出土的青铜,编录的青铜著录竟达百余种。在造型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论述,其深度和广度已远远超过了宋代。这时青铜器的研究工作开始走向系统化和专门化的道路。青铜器由于其价格昂贵,不仅作为历史和文化的研究对象,而且被当作珍贵的财富加以收藏,这就大大地刺激了当时的古玩业,于是青铜器作伪之风开始盛行起来。

早在乾隆时期,作伪已成了专门的行业。据容庚《西清全文真伪佚存表》的统计,在有铭文的1176件器中,伪器即有317件,可疑的有173件。当时的特点,多数是整器作伪,纹饰仿照《三礼图》,设计的器形、纹样不伦不类。这种清代早期的伪器,一般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自乾隆、嘉庆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金石学家普遍重视文字,青铜器的铭文成为品评一件青铜器价值的重要因素。由于整器作伪很难逼真,为迎合社会上重视铭文的风气,真器复刻铭文就成为这一时期作伪的特点。但作伪者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往往铜器铭文上有明显的破绽,也有的在青铜器上刻长篇铭文,而铭文内容的抄录别器的;有的则拼凑几件器的铭文,甚至随便杜撰铭文。这些铭文从现来看,刻凿的技巧低劣,但在当时却蒙蔽了一部分藏家,而且见之于著录。

1  2  3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