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千金铭蟠螭纹铜镜
发布时间 2019-11-16 浏览 49564 次
变化在这面青铜镜的铭文中可略见一斑。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的蔡运章研究员在《文物》97年第9期就发表过一篇文章,也是谈青铜器铭文的,其中图二的蟠螭纹镜根据出土资料,定为战国晚期,其大小、纹饰和本文所列举青铜镜基本类同。只是这面蟠螭纹青铜镜只有五个铭文,菱形纹饰中心有无铭文不见蔡先生介绍。图二镜除镜钮旁的“千金”铭外,三个博山炉中心处的铭文蔡先生释为“宜主囗”估计是因为字漶漫不清。经仔细观察,我收藏的这面镜子第二字作“主”形,我认为该字应释为“子”,而不应释为“主”。第三个博山炉中心的字为一反写的“孙”字(这在古代的青铜镜铭文中经常出现),故博山炉纹饰中心三个字应为“宜子孙”。而菱形纹饰中心的三个字虽说还算清晰,但晦涩难认,实在不敢冒揣,只好留此存疑,望专家高手日后指教。

这面镜子的铭文“千金”二字,“千”是量词,“金”为名词。在中国古代,“金”有几种释读。“可以释为黄金,也可以释为赤铜,同时也是几种金属的总称。“千金”二字,我认为是表明铜镜的价值,蔡先生更肯定为“千金富贵”吉祥语,如果把博山炉中“宜子孙”三字连起来释读,即为“千金富贵宜子孙”,看来其祥瑞吉利的寓意更接近这几个铭文的本意。

从以上铭文的释读可以知道,从商周青铜器铭文多属纪铸器物的因由,到战国晚期青铜镜最早出现铭文即为表现吉利祥瑞或价值之语,可以看出,当时的青铜镜已具有商品化的倾向。说明了使用青铜镜的社会阶层开始有了变化。不管怎么说,铭文开始在战国晚期青铜镜上出现,起到了垂范后世的作用,极大的丰富了青铜镜的文化内涵,为书法艺术在青铜镜上展现自己的魅力提供了表现空间,并且成为中国古代青铜镜的一大艺术特色。尤其那些纪年铭文、铭文和铜镜纹饰能相得益彰、互为明证的青铜镜,为我们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研究青铜镜文化的发展历程和艺术成就,提供了绝好的、具有标准器功能的第一手资料。

从战国晚期青铜镜上开始出现铭文,到西汉中期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吉利祥瑞之语和宜古市之类具有广告性质的铭文,已经成为西汉青铜镜的一大特色,表明青铜镜已经走上了“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普及大发展的道路,并最终形成了两汉时期中国青铜镜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  2  3  4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