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六)
发布时间 2020-05-12 浏览 50706 次
用梁、诸侯之士饭用稻。将这方面的规定综合起来则构成了丧葬饭玉的种类和等级区分。至于引文中所讲的角础,则是角质匕形之器,用于翘开死者的牙关以便放珍的工具。角枕用于枕尸,复衣裳用于招魂复魄。

《仪礼"土丧礼》曰:“商祝掩琅设瞑目。”《周礼"典瑞》曰:“阻圭、璋、璧、琮、墟、横之渠眉,疏璧、琮,以检尸。”这里所讲的是葬用玉器中的又两个类别。填是塞在耳朵里的小玉器,细、圆、短而无孔。用填原本是活人的习俗,后用于死者。瞑目亦谓之眼帘,犹如上眼帘之形,薄片,用线穿在盖脸布的左右眼位置上,这一习俗至战国以后便发展为九窍玉了。人有九窍,两眼复以瞑目。两耳塞以耳镇,口中放置玉晗,鼻孔塞进耳塞,以至前后私处均用玉塞塞起。古人以为这样一来尸体便永远不腐,死人便幻化成仙了。葬用的圭、璋、璧、琮、玻、璜,是丧葬用六器。“渠眉”是指玉器上端用以穿绳的小孔沟。“疏”是疏通的意思。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意思是:用丝线穿过璧琮两端的孔洞,再通过圭、璋、琥、摸的沟孔,把他们连缀组合起来,作为殓尸之用。安葬时,将此六器放置在棺樟内部的不同部位,随同死者一同人葬。古人以为这样就达到吉祥的目的了。

④佩用玉器

佩用玉器是指专用于人身装饰的玉器。中国古代佩玉的品种相当繁多,有璧、环、璜、衍、冲、弃、填、嘲、髓,再往后更有畅、扳指、带钧、碟形佩、刚卯、翁仲、司南佩,清代还出现了翎管等等。若按照人体各不同部位的用途划分,则有发饰、耳饰、项饰、臂饰、腕饰、手饰、腰佩饰等。凡此类人身之装饰,现代均统称为首饰。“三礼”中有不少关于佩用玉器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典章制度中所规定的礼仪佩饰,是权力的象征和等级的标志,也属于政治用玉的范畴。“三礼”典章关于佩玉的规定和论述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从奴隶社会到整个封建社会,直至最后一个玉朝——清代,几乎没有一个朝代不是以玉饰来作为官场礼仪的标志。所以,全面深人地了解“三礼”佩用玉器,对研究玉文化和服饰文化有很大的意义。由于“三礼”所叙述的首饰是周玉朝宫廷上层用器,故而在涉及的品种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规定的品种有“全佩”、“冕份’、“玉镇”、“玉等”、“佩玉”等。

全佩:全佩是由多件玉器组成的一整套佩饰。《周礼正义》曰:“佩玉者玉之所带者。”这里的佩玉讲的是全佩,说全佩是国君天子的专用佩戴之物。关于全佩的形制,历来说法不一,较早的说法见于《周礼正义》,认为全佩是。“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嫔珠以纳其间。”“盖以一衡为上端,下属三组,中组以贯璃、冲牙,旁组以贯两锯及双璜也。”

“葱”是指青绿色,全佩的上端是一个横向放置的青绿色玉衡。在玉衡的下面悬挂着三组玉器,中间一组悬挂玉璃和玉冲牙。两端分别悬挂玉据和玉珍。玉与玉之间都以丝绳穿就的玉珠相连,这就是全佩。清代学者俞做写了一篇《玉佩考》,他对全佩形制的考证与《周礼正义》有所不同。《玉佩考》认为古代全佩上展据是一件东西,是一件物体两个面的不同称谓。

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更为准确,目下尚难以认定。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墓全玉佩实物,大体形制与上述相同,但偏偏中间没有玉璃。

冕施:冕流是古代统治集团中上层主要人物所戴的官帽。古时称冕者有两样东西。一样是帽子,因需用玉珠(施)装饰,故称冕施;另一样是官服,亦叫着冕服。见服有五种,按品级分为索冕、咨冕、台冕、佛冕、玄冕五种,这不在本书的写作范围之中。

冕施也有五种,按玉珠的多少来区分,冕施是最高权势的突出标志。“三礼”中对冕施的等级和使用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

《礼记"礼器》曰:“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流,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礼记"玉藻》又曰:“天子玉藻,十有二施,前后这延,龙卷以祭。”《周礼"弁师》曰:“玉之五冕皆玄冕朱里延纽,五采缤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等朱效。”

这些文字貌似艰涩,实际上只要搞清楚几个主要的词汇就不难理解了。“藻”是指彩色的丝绳,专用来穿玉珠的。周代以前穿玉珠的丝绳用红绿二色,同制就用五种色彩的丝绳了。所以在上述引文中,《礼记》讲的是“朱绿藻”,而《周礼正义》讲的是“五采级”。以藻穿玉,以玉饰藻,所以又称为“玉藻”。这是冕施上最重要的装饰,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更是玉者最重要的标志。所以在《礼记》当中,作者将记叙天子诸侯冕服圭统制度的篇章定名为“玉藻”,是有一定道理的。施就是五彩玉珠串,选用白、青、红、黑、黄五种颜色的玉珠,以合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玉珠用五彩丝穿就,珠与珠之间相距一寸左右。

每串穿玉珠12粒,这就称为一流。天子的玉冠必须悬挂12串这样的玉珠,所以叫做“天子玉藻十二旒”。“邃延”是玉冠最上面的顶板。玉冠端正干头上,顶板前高后低,延展而深远,此为“邃延”之意。顶板的上面和相圈的里面敷贴红色的麻布,顶板的下面和帽圈的外面敷贴黑色的麻布。从外观看玉冠仅看到黑色,这就叫“玄冕朱里”。“延纽”是顶板两端用以悬挂小珠串的小圈圈。“玉笄”是穿在玉冠和头发上作固定用的玉辔于。“朱纮’是系冠用的红色丝绳。

五冕的等级区分,主要是在流的数量多寡上。按照引文的规定,天子十二施,诸侯九旅,以下职官分别是七旒、五旒、三旒。这就是“三礼”中冕旒的制度。需要说明的是:旒不是单件玉器,而是玉冠上的玉饰,而且是玉冠上最重要的东西,离开了旒就不成其为玉冠,它所体现的是最高权威和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不是一件普通的工艺品,而是最高玉权的政治象征。当然,它仍然是“三礼”中的一种佩用玉器。

玉镇:这里说的玉镇是指和冕施配合使用的耳饰,而不是丧葬用玉器。《周礼"弁师》曰:“诸侯之掉游九就,堆里三采,其余如玉之事,澡难皆就,玉镇玉等。”这段引文说的是诸侯冕像的形制和规定,这里所讲的玉睛是一种用丝绳悬挂于耳际的装饰,表示作为人臣只服从于玉命,而不听任何不利于国君法度的内容。显然,这是用于活人的佩用玉器,相当于今曰的耳坠。用于死人的玉镇是塞在耳朵里的,而不是悬挂在耳朵下面的。虽然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是有本质的区别。

玉笄:上面已经讲明卫等作固冠用,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玉等也有两种。一种叫衡笄,专作来发用。另一种叫曾笄,作固冠用。使用时将衡并穿过冕帽和发髻,下面再用丝绳系好,这样冠帽就会牢牢地戴在头上而不会掉下来了。

1  2  3  4  5  6  7  8  9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