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觐原是诸侯朝见帝玉的专之间春天刚为朝,秋天前见为“觐”。这段引文中的“时既有朝见之解,又有拜见之意。将这一段引文刚成现代白话的意思是:关于测觐的规矩,大夫和拜见之事,这不减礼的范畴。大夫执夫到邦国去执行使命,以玉申信,表示执行玉命。不敢私自去行拜见之礼,是为了表示对天子的忠心和对话候的敬意。因为如果在私宅行私下拜见之礼,那怎么能成为代表国家的大堂礼节呢?作为天子之臣下,心中只有一个国君而绝不敢有二心去做私人外交的。这是一段关于外交礼节方面的政策规定。大夫受国君之命,担任特命全权代表,执持命圭出使外域。他行觐见之礼,出示玉器,是表示代表天子的意愿。如果违反了这一条,就不是代表国命。为人之臣,应忠心耿耿,不可有二臣之心。这一条是说在执玉行礼的时候,也要掌握好分寸尺度,避免引起政治上的麻烦。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之中特别着重用玉之慎。
关于喜事和丧事中两种不同用玉的区分,《礼记"檀弓》选用了一则故事来说明问题:石胎仲年,无适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为后者。曰:“沐浴佩玉刚兆。”五人者皆沐浴佩玉。石祈子曰:“孰有执亲之丧而沐浴佩玉者手?”不沐浴佩玉。石祈子兆。卫人以电为有知也。
故事的大意是:石骆仲死了,他没有嫡亲的儿子,只有庶子六人。这就要通过占卜来确定谁可以代替嫡子的继承权。掌卜的人说:“谁沐浴佩玉,谁就可能在占卜中获得吉兆。”
于是乎有五个人都进行了沐浴并佩戴了玉饰。可石析子却说:“哪有在服亲丧期间沐浴佩玉的规矩呢?”只有他没有沐浴也没有佩玉。经过用龟甲占卜,果然是石析子获得了吉兆,得到了继承权。卫国人都说龟是有神灵先知的。其实,这并不是龟的灵验,而是关于执行礼制方面的宣传教义。在六位庶子当中,有五个人相信沐洛佩玉能得吉兆,其实他们都不合礼仪的规范,故而大错特错了。只有石祈子能知礼并切实地按礼办事,因此也只有他能享受合法的继承权。这是以礼取人、以德取人的一则典故。通观“三礼”,佩玉应总是吉祥的事情,但也得分清事理和场合,在亲丧期间佩玉是大逆不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