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鼎不仅是实用品,也是奴隶主贵族身份和权势的象征。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制度,不允许随意僭越。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目越多,反之则少。礼书记载,西周时,天子用九鼎,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而一般平民和奴隶则不能用鼎。
簋
簋,又写作匦、朹,盛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繁缛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首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弇口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饕餮、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甗
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鬲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觑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是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春秋战国时,器身变薄,袋足消失,许多器物不再用花纹装饰。甑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甑鬲合体的,春秋早期以后则多为甑鬲式。商代的甗一般甑部较深,比例上略大干鬲部,多为立耳。西周的甗则甑部与鬲部的高度相差不大,附耳较多。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方甗。春秋以后,甗的甑部多为大口斜腹的式样,即甑的底径要大大地小于口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却是在一个长方形鬲部上置3个甑,这仅是极个别的特例。除实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还是礼器,与鼎、簋、豆、壶、盘、匜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豆
盛食器和礼器。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同名陶器,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用于盛放黍稷,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的造型类似高足盘,上部呈圆盘状,盘下有柄,柄下有圈足。商周时豆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战国时豆的形制较多,有浅盘、深盘、长柄、短柄、附耳、环耳等各种形状,上有盖可仰置盛放食物,亦有方形的豆。豆身常见纹饰有蟠螭纹、蟠虺纹等。使用时,豆也常以偶数出现,按尊卑长幼,亦有数量多少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