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一)
发布时间 2020-11-11 浏览 51684 次
秩序的看法与将自然神话的方式,则各因其文化与社会的特征而异,而且随文化与社会之变化而变化。一这确是一段精辟的见解。中国古代文明“对自然界的观念’,比之其他各国;特点尤为明显。若干文献记载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古代中国先民的观念中,人的世界和神的世界都要靠巫现的仪式沟通信息,传达意志。正是在那形形色色的巫现仪式中,玉被当成一个不能亵读的种物,玉被尊为神的象征,享受着上自帝玉下至朱的崇拜。特定的历史条件使玉尸然成了万物主宰。

(2)天地之精说

这一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力。这一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之中,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玉也。金玉并夭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调之货。

《白虎通德士考黜》云玉者德美之至也故为阳精之纯者。”

《财货流源》曰‘玉,天地之始也。有山元者,有水苍文者,有白如城肪、赤如鸡冠、黑们漆、黄如蒸票者。”

《玉纪》曰‘玉为阳气之纯林体,属金,性火。

天地之消说的起源还得上溯到八卦。古代传伏衣画八卦,文王作《周易》。在《周易》中对天地、阴阳及其和玉的关系有较明确的叙述。们《易?系辞下》右第五章曰“子曰;乾坤其易之耶门乾,旧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台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下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古人认为阴阳是八卦的根本,阴阳两种气体相互结合交产生万物。《易系辞》第十章称乾为玉。第十一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世间万物当中,玉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则非寻常之物可比,关于这一点,《苟子?天论衡》赚一番论证:‘在天者莫明于曰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无论是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天、黝、物、人(当然不会是指所有的人)总是被推崇的阿个方面。在世间所有事物之中,天之明亮莫过干沟月,地之神明莫过于水火,物之名贵莫过于珠图,人之贤明莫过于礼义,则玉的地位可知矣。

到了汉代,天地之精说在《周易挣理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其论述较完备的有《淮南子》。名中说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曰三夜而色择不变得天地之精也。”《淮南子》在论述天地成洞和解释天地之精成玉等方面远较《周易》为样。它是这样说的:天坠十形。冯冯翼翼,恫恫漏洞,故旧太昭道始于虚鳅虚缆生宇宙宇宙生气,气住淫垠。清阳者蒋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加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放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德,化生万物。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采明朗,润泽若儒,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鲁班下能造,此之谓大巧。

从《周易》到《淮南子》,阐明了事物发展变化的道理,对玉的成因做出了解释。这些说法当然并不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今曰的哲学、科技成果相比更属相距甚远。但在论述天地和玉的关系上,却也讲了事物间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认为天地之精化生而为玉石另一方面认为玉因被人为地赋予种异力量和美德,反过来又通过人的主观能动力再作用于天地万物。

关于玉和天地万物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论述,不但见于《淮南子》还见于其他古代文献。

比如:玉在山而草木润,川生殊而岸不枯。珠者阴之阳也,故胜水;玉者阳之阴也故胜木。”(《大戴礼》)珠者阴之阳也,故胜火。玉者阳之明也,故胜水其化如神,放天子臧珠玉。(《管子侈靡》)另外,《周礼正义》中有‘玉斋则共食玉”的说法孙治让注曰:‘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读了上面几条资料,我们对天地之精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然而,究竟什么才是天地之精的精呢?似可作三种解释,即这个‘精’是指精华、精气、精灵。所谓精华,是指事物中最精粹、最好的部分。精华二字用于玉,可理解为玉是天地间最美好的东西。

所谓精气,根据古代哲学家的概念,是指‘元气”中精微细致的部分,是生命的根源。按照儒家的概念,工作为天地之精气,既是天地所化生,同时又能化生万物。它似乎具有一种无形的生命力,是天地之间万物藉以存在并运动的根据之一。如果没有玉,其他宇宙万物和生灵便大为失色了。

所谓精灵,则是指其为神怪之类。古人把玉看成是神奇的有生命的怪物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能呼风唤雨驱神使鬼,能解除人的忧愁祸患,能医治奇病怪症,能惩恶扬善去邪扶正。它附于人体,即为正人君子的化身;它赋于物体则能奏奇功异效。(红楼梦)中贾宝玉衔玉而生,示星通灵的故事所表示的也是这个意思。

上述三种解释,无论哪一种,都可以说明古代对玉的定义,决不是单纯的就其表面特征或物理性质来说的,当然更没有可能从化学的角度来说。

相反,这种定义里面占主导地位的正是主观的精神方面的东西,是占代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在这一种物体上的附着,是借用它的一些优美的特点来唯心地解释宇宙和世间万物,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力量的企求和在精神世界的欲念。

(3)道德楷模说

这一说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矿物品质和当时人们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的观念探合在一起,加以拟人化地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

众所周知,道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恩格斯说: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们的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个理论就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而言,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在我国古代曾以玉的品质作为道德楷璜把自然界中的这种矿石——玉石,把工艺美术品中的这个古老品种——玉器,溶进一种(或数种)哲学思想,进行系统化、理论化和规范儿的论述,正式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并借助于比较普遍的社会舆论,形成一种风尚和习俗,去培养人们内心的信念,去帮助巩固和发展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

玉的”道德楷模说”应起源于商周时代而形成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其代表性的论述莫过于(礼记?聘义)中‘子贡问于孔子’一节。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韬者,何也?为玉之富而晤之多歌?孔子曰,非为辖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大昔者君子比德干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纷密以粟,知也;廉而不判,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情越以长;其终础然;乐也;推不论瑜,榆不掩暇志也;罕尹旁达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璃特达,信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孔子所论述的由玉体现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共十一种德性,其原则和规范围然是和封建杜会的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可谓儒家道德规范大全。和孔子观点相仿的还有管子管子也有一段论述:

夫玉之所以资者,九德出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墨,义也廉而不纠行也;鲜而不垢,法也折而不挠,勇也;取适皆见稿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是以为符瑞。

此外,《五经通义》曰:玉有五德: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

另《说文》释玉为:“石之美有五德者。”其对五德即仁、义、智、勇、辇(洁)的注解为: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船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伎,挈之方也。

以上各种论述的共同之处,都是把玉石在质地、光泽、硬度、纹路、音色等方面的优良品质和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体现出封建道德的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体现了封建道德和天命论的关系。天命论是讲天有意志,认为道德是上帝赋予人们的先验的东西。孔子就说过:“天生德于予。”自命为受天之德。天德秉赋于人,是为“人德”。玉石的品质是天生的,在儒家看来,也是老天赋予的。于是他们借物象形,把玉石和天德巧妙地粘合在一起,煞是天衣无缝。另一个是体现了儒家的亲亲为仁以及孝憔等道德规范。在封建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依据于土地等级制的基础,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状况。帝玉将相各级官吏自塔顶按品级依次向下排列,进行着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百姓则处于塔的最底层,受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为了维护这种宗法和等级关系,封建地主阶级提出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忠君、孝亲是其最基本的核心。而这一类伦理却硬是通过玉石的天然品质来进行宣扬和传播,作为要求人们遵守效法的样板。道德一旦形成,就不是消极和中立的。它既是经济基础的反应,也能对其起积极的反作用。这样,也就产生了玉文化中的道德楷璜的内容。

2、以玉为玺—中国古代国家政治的恋玉情结

自西周以来,玉人典章;玉器成为君权神授的形象代表,于世间万物之中荣登至等地位。自秦以后,以玉为全;做成天子神器,成为赋有上天之命的国家政权法制信物。

(1)古玺传承刀光血影

公元前221年,当寨玉赢政扫平六国初定天下之时,即创立了六袭之制和传国玉主。为处理国事之用,则有皇帝行垄、皇帝之袭、皇帝信全、天子行空、天子之级、天子信垄,各有所用。除此之外,另制一枚代表天命皇权之努,取蓝田之玉,琢玉购虎纽。全文为‘受命于天,既寿十昌’八个大字,系丞相李斯所书,玉玉孙寿镌刻,此即大名鼎鼎之传国玉玺。

玺者,玉印也。秦以前即有,如《周礼》之中多有货贿用空,玺节之记载。自始皇帝起,努便严格规定为天子一人专用,成至尊之称。除天子外,任何人不得用单。故《说文》曰:玺,玉者之印也。古人造此字,从尔从玉,意为上天授尔国家土地,尔当还承天命室而守之。或曰以玉标志最高政权,其意义引申为上天授尔宝玉为天下君,尔当宝之以执掌天下。由此便知这传国之势非其他六空可比,确系天命之象征,唯君临天下者方能使用。反过来说,谁宝而有之,谁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真龙天子。故传国红一经问世;便为世人瞩目。由于赢政治袭之举发生在春秋战国之后,历史上卞和献璧及街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早已传得家喻户晓,故亦有传说始皇之垄即为和氏璧所琢;将这“天下所共传宝”与传国里联系了起来。然是否当真却漫无佐证,由此更增加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从此以后,围绕着这枚传国玉玺发生了一代代争夺杀伐,上演了无数次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历史话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