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主题:根艺作品的制作-根材
下一主题:根艺作品的制作-根材
明代冠冕之礼,公元1393年作大规模调整后确定。原则上玉带、玉佩两者的使用,只用于皇帝的冕服。官服限一品始可用玉。玉版分素面、透雕两种,造型分长方形、圆形(桃形)两种.基本上均不离“六圆七方“的组合模式,加上附件用玉可达二十件,即所谓”三台”、“六桃”、“七排方“、“双铊尾”、“两辅弼”、“两排扣”的组合,亦有十八件或二十四件玉饰组合的玉带。
明代“玉带”为尊贵品位的象征,与“龙袍”代表的象征意义等同,形成明代特有收藏玉带的风尚.这种风气之盛行,可从明代两位被抄家的权贵的收藏中得到印证。例如海宁王,在明史《钱宁传》中记载:“藉其家,得玉带二干五百束”.其数量之多,超乎想像。《天水冰山录》中记载藉没严嵩家,抄出各式玉带共计二百零二条。
本文对礼仪化玉饰仅提出一种概念性的论述方向,目的是想藉此激发相关议题,促使今后对此项内容作进~步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