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杉的药用价值:红豆杉为常绿植物,是近年来开发成功的抗癌新药紫杉醇的原料植物。东北红豆杉又称紫杉,零散分布在长白山脉的混交林中。红豆杉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是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的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范围狭窄,现存数量逐年减少,大力开展人工栽培成为当务之急。红豆杉的根、茎、叶、皮中含有可提纯的紫杉醇,目前国际市场上每公斤价格近百万元。红豆杉中提取的紫杉醇具有防癌治癌的作用,而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近年来国际上公认的植物提纯的抗癌药物,临床应用对多种癌症有较好的效果。美国的临床研究证明对卵巢和乳腺癌有突出的疗效。此外,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也有一定效果。
6、鸭脚樟又名檫树(Sassafras tzumu Hemsl.)为樟科檫木属植物。又名檫木、梓树、梓木、黄楸树、天鹅枫、枫荷桂、独脚樟等。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高达35米,胸径1.3米。 树干通直圆满,树皮深灰色、纵裂。叶片形状多变,宽卵形至倒卵形,全缘或3浅裂,主脉常离基3出,叶色深秋泛红黄色。花先叶开放,黄色,两性。果球形,蓝黑色被白粉,果梗红色。花期3~4月,果熟期5~9月。肉质根。
【地理分布】产于我国湖北、浙江、江苏、安徽、湖南、贵州、四川、云南、广东及广西等地。我市在太湖沿岸丘陵山区有自然分布,尚未用于绿化造林。
【生态习性】阳性树,喜肥,喜酸性土,畏积水,忌曝晒。耐修剪,生长速度中等。有一定耐寒性,春季萌动早。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对氟化氢和氯气抗性中等。种子休眠期长。
【育苗栽培】用种子繁殖。种子附有蜡质,易发热霉烂,采后需及时处理,出种率25%~35%,忌曝晒。种子千粒重60~70克,每千克种子1.4~1.7万粒,发芽率60%~85%。播种期2~3月中旬。种子休眠期长,发芽不整齐,播种前要浸种催芽,条播每亩播种量4~5千克,播后30~40天出苗,每亩产苗量1.5~2.0万株,一年生苗高60~100厘米。移植在春季宜早不宜迟。可用分根繁殖。
【绿化用途】檫树树型挺拔,树姿优美,秋叶红艳,是观花、观果、观叶的好树种。为良好的观赏树、行道树或在土层深厚酸性土山坡营造混交林的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