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是以各种木材及树根为材进行雕刻,是传统雕刻工艺中的重要门类。木雕的历史最为悠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有木雕鱼出土,是我国木雕史上最早的实物。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中出土的彩雕木俑均为我国早期木雕作品。其实历朝历代都应有大量的木雕制品,可能是因为保存的困难,现今我们很难看到超过千年的木雕作品传世。两宋以降木雕作品较为多见,这时大都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雕刻如黄杨木、檀香木等。元明时由于海外贸易的急速发展,木材的种类有所增加,许多由海外进口的硬质木材,使木雕工艺得以长足发展。此时主要用料有紫檀木、乌木、红木、鸡翅木、沉香木、楠木等,最常用的则为紫檀与黄杨木。紫檀木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洋群岛及我国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属常绿亚乔木,生长很慢,经数百年才成材。紫檀木新材色红,老材色紫,一般呈犀牛角色,鬃眼细密、木质坚重。由于紫檀木色调深沉,纹理织细浮动、变化无穷,所制器物大多采用光素,显得大方稳重。若雕花过多,反掩盖木质本身纹理与色彩。紫檀木的利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专供欣赏的,以怡情悦目、陶冶心性为目的而制作的雕刻品,直到明清才形成规模,主要集中在广州及苏州、扬州、南京、北京等地。江南紫檀木雕的水平很高,据记载,明代曾出现过一位紫檀木雕刻家孙雪居,其传世作品极罕见,仅见一紫檀杯鐫有其款字,作工浑厚圆润。明代紫檀雕刻品主要有笔筒、方盒、屜盒等传世,作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清代紫檀木雕在明代基础上又有长足的进展,品种不断增多,产地仍以广州、苏州等地为主。广州是紫檀雕刻重镇,以大型雕刻取胜,往往使用整料,不做拼接,题材以山水为主,构图繁茂饱满,刀法刚健豪放,画面深邃幽远,作工精致润洁,气势宏伟壮阔。苏州受四王吴恽诸家影响,刀法细腻,追求画意,意境幽深,风格典雅,古色古香,代表江南地区的清丽风格。扬州木雕题材广泛,山水、花卉、鸟兽、博古应有尽有,刀工流畅劲利,画面明朗清新,具有江北特色。黄杨木为黄杨科植物,生长期很长,无大料,有“千年矮”之称。黄杨木木质细腻,无鬃眼,色彩艳丽呈牙黄色,多用来雕刻供案头欣赏的文玩及人物、鸟兽、瓜果等物。现存传世黄杨木雕刻品多为清代所刻,竹刻高手吴之璠等亦擅黄杨木雕。
牙雕是以动物的牙为材料雕刻的工艺品,其技法与竹、木雕刻大体相同,器物造形也以笔筒、臂搁、镇尺、笔架、屏风等为多。我国牙雕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时,人们就懂得利用骨、角、牙制成雕刻品,1959年在山东宁阳县大汶口遗址出土“回旋纹透雕象牙梳”是大汶口时期工艺品的精品。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发掘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可证实我国早在商代就有了负责象牙雕的专业奴隶,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唐宋时期象牙制品已达较精美的程度,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鸟兽花卉纹镂牙尺,作者以纤巧的细刻,即浅雕手法刻绘尺面达到虚实分明、疏密相当,所刻花纹、鸟兽充满生机,富有活力,动静相合,精妙美观。明清时期,随着竹、木雕刻艺术的高度发展,以象牙为材料的牙雕工艺也相应普遍发展起来。由于与南亚、非洲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象牙原料也随之引进中国,以北京、扬州、广州为中心,我国各具特色的牙雕传统工艺得以发展。中国清代时期的象牙雕刻,作品种类繁多,小自扇骨、香熏、花插、笔筒,大至花卉盆景、山水人物、巨型龙舟、连幅围屏等。当时象牙、犀角雕刻和竹木、金石雕刻并没有严格的分工,许多工艺家对加工各种质地的材料得心应手,明代的鲍天成、濮仲谦,清代的尤通、尚均等,都是这样的多面手,所以明清牙雕更易于吸收他种雕刻技法的长处。
清代的象牙雕刻有江南与广东两大流派。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如封锡禄、封锡璋、封始岐、封如镐、施天璋等,都在造办处“牙作”当差。还有朱栻、顾继臣、叶鼎新、陆署明、李裔广、张丙文也是江南的象牙雕刻名匠。嘉定派竹刻艺人所雕牙器,与他们所制竹木逸品同样奇峭清新、气韵生动。广东派的牙雕匠师有陈祖章、屠魁胜、陈观泉、司徒胜、董兆、李爵禄、杨有庆、杨秀等人。广东派象牙雕刻以纤细精美为特征,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灯、象牙席,据载都是广东制品。象牙灯的构件除精雕细刻成小网眼,灯上并有茜色象牙图案装饰。象牙席是先用特制工具做出象牙丝,然后编织而成。从这两件典型广东象牙制器来看,可以知道故宫博物院所藏象牙镂空花篮、象牙镂雕万年青香囊、象牙镂雕大吉葫芦式花熏、象牙丝编织纨扇一类器物都应属于广东派的作品。清代的象牙雕刻和其他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一样,在雍正、乾隆时期发展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