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玉器收藏中的五德
发布时间 2021-08-29 浏览 46153 次
一种跨越鸿沟的感觉。多年来,我一直在感性收藏和理性收藏之间徘徊,现在终于看到了一条通往真谛的道路。我开始系统地阅读古往今来关于玉器历史和鉴定方面的书籍,我从中国宋元玉器开始,以清代玉器为重点,通过阅读和实物的对照,对中国古玉器的鉴定和欣赏终于有了一个新的升华。

2005年的秋天,我在长安一位玉器藏友家中赏玉,一件黄玉童子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件玉器由于玩家长久的盘摩,色浆呈现出细腻的光泽。古人对黄玉有“黄扣蒸栗”的说法,这件玉器不仅神志生动,而且通体都呈现柔润的淡黄色。我仔细地观察这件玉雕童子,发现童子头顶一撮发如短缨,细密阴刻,刀法得当。另有两撮头发左右分开,头顶有两条短辫分向两侧,后脑留发,这是典型的宋代玉雕童子的发式特征。再细看童子所持的荷叶,在放大镜下,荷叶边缘扣齿,叶脉细且长,折合的荷叶如微微张开的蚌壳,花瓣上有细微的阴线叶脉,这也是宋代器物的典型特征。我很坦诚地说了自己的见解,并认为这是一件宋代玉雕。朋友连连拍额,说这件玉器在他手里已近十年,一直以为是清中期的玉器,委屈了它。并言道:“宝物佩英雄,这件玉器的主人应该是你!”慷慨地将这件黄玉童子赠送给了我。

多年的收藏把玩,使我摸索出了一套玉石质地的鉴定方法,不再迷信那些“故事”。我把鉴玉分为颜色、透明度、光泽、质地、纹理、杂质、工艺七个方面。首先用肉眼按七个部分进行总体观察,若是古玉,则纹饰、加工手法和沁色也是观察的重点;然后上手,用肤感等方法来确定比重和热导性。接着再用放大镜来检查,观察玉石表面的包浆、擦痕,质地机理、断口、内、外部的瑕疵,颜色的分布,造型结构和色衰体,(即颜色的衰减度)以及各朝各代的纹饰特点和规律进行断代,找出可供鉴定的依据。藏玉、鉴玉的时间长了,实践多了,使我鉴玉在圈子里有了一些知名度。作为芜湖市收藏协会常务副会长,我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玩玉的藏友,大家都有共同的志向和爱好,都以传承和研究玉文化为自己人生中的幸事。我而立之年开始藏玉,10年间虽然藏玉渐丰,在一些藏玉的大家面前,我还是一个收藏界的晚辈,在藏玉的路上我是真想求得一些大学问,觅得一些好器物,为我国的玉器收藏贡献绵薄之力。

1  2  3  4  5  6  7  8 
m.368tea.com
相关主题
茶网大全 | 茶叶论坛 | 茶叶问答
收藏文化 | 香道文化 | 沉香文化
健康问答 | 健康频道 | 茶叶导航
 电脑版